民富等于国强的办法---增发货币的圈物作用 【就象增发股票以圈钱一样,增发货币的目的就是圈物,并且是有货币发行权的政府通常所用的一种隐蔽的圈物方式。因此,一旦有战争、社会危机等需要花费大量社会资财的事情,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原因是政府以增发货币的通货膨胀办法来圈物聚财,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富就等于国家富,就等于政府富。政府根本不用办什么企业实体,根本不需要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来获取社会财富,只需要隐蔽地以增发货币的方式从社会经济中圈物就可。但这种办法却无异于盗窃行为,因为当你暗中将1元钱的购买力贬低为0.9元或者更低并从中获利时,你不是盗窃者又是什么东西?!――黄焕金】
以下文字摘录于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30页。 “在近代…世界上已不再有任何主要国家也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次要的国家,继续采用金属货币本位制。所有的币制都已是不兑现的信用币了。 不兑现的信用币增长率大幅度地上升,和早几个世纪硬币贬低成色,如出一辙。国王为了进行战争,或其他大规模的事业,而财政拮据,遂不得不乞灵于降低硬币成色,以劣币代替良币,由于表面相似,蒙混群众,比公开增税办法方便得多,同样可以取得必要的物资。罗马帝国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古罗马钱币来源于古希腊,是十足成色和分量的银币,也是古罗马的主要货币。到了狄俄克里先大帝时,据某历史学家记载,银币只是铜币镀上一层膀薄的白银而已。名称完全一样,但不复是十足成色和分量的银币了。我相信中国货币史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优点和缺点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的纸币,原是中国的发明,这是欧洲旅行者在约700多年前发现的。 今天已不再使用降低硬币成色的办法,而仅仅印刷更多的纸币以支付政府的用款。无疑,这是现代通货膨胀的主要泉源。突出的通货膨胀总是发生在战争期间,几乎每一个政府都是以通货膨胀为支付战费的最方便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验与过去有所不同。这时,贬值的压力即增发信用币的通货膨胀,来自不同而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受到了压力,开支名目繁多,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转到另一部分人的手中。最初可以用较高的税收收开支。大部分人民所交付的小额税金,可以用作小部分人的补贴。但当领取补贴的人多起来的时候,情况就越来越困难;付税的那一部分人,抗议的声音愈加激烈。 议会认为最好是用隐蔽的征税办法,即无需投票通过的那种“税”。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通货膨胀,这使政府可从多种途径得到收入。首先,所增加的货而本身,就是财政收入。其次,象多数西方国家那样,所得税是高度累进的,通货膨胀可使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超过物价。例如,在美国,10%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使联邦政府取得15%的财政收入增长率。第三,通货膨胀等于削减过去的国债。尽管事实上美国于过去20年中,大部分年份都有财政赤字,而国债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却在下降。通货膨胀实际上还掉了一部分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