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6270 12
2009-12-30
悬赏 18 个论坛币 已解决
日本人投降后,中国人没有趁机报复,甚至养育了许多被日本人抛弃的日本孩子。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近来看了一篇新闻:德国家庭在华遭灭门 友人资助当地教育宽恕凶手http://news.sohu.com/20091230/n269295924.shtml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这4个男青年并非有预谋要杀人。他们一开始只是想偷摩托车,但换来的钱并不多。后来他们看到一个广告,得知玄武湖畔的金陵御花园是南京最高档的别墅区。那晚,他们潜入小区,也只是想去洗劫一间不亮灯的空宅,结果那套正在装修的别墅没有东西可偷。最终他们选择了隔壁的普方家。盗窃的行动被普方一家查觉,因为言语不通,惊惧之中,他们选择了杀人灭口。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
  据说案发后,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贺杰克解释说,“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与此同时,更多的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已经开始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普方一家。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好人,但也有个别小人、恶人、不懂事的人,常常有意无意地伤害我们。如是是你,你选择报复?还是宽恕?

最佳答案

陈鹏236 查看完整内容

从道德上讲,以德报怨是最佳答案。第一,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带来的只会是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折磨。第二,以德报怨是道德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行为,是一种大德的表现。 从法律的层次讲,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应该是对的。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越过底线,所犯的错就是大到一定层次了。第二,杀鸡儆猴,严格执行法律能有利于人们遵守法律,有利于法律的执行,有利于犯罪的减少。 从我的内心上讲,我想以直报怨。若是怨大到一定程度,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30 13:06:32
从道德上讲,以德报怨是最佳答案。第一,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带来的只会是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折磨。第二,以德报怨是道德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行为,是一种大德的表现。
从法律的层次讲,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应该是对的。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越过底线,所犯的错就是大到一定层次了。第二,杀鸡儆猴,严格执行法律能有利于人们遵守法律,有利于法律的执行,有利于犯罪的减少。
从我的内心上讲,我想以直报怨。若是怨大到一定程度,我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以德报怨。我想很多人都难以轻易做到以德报怨。若是小小的怨恨,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这样反落下乘。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这一切就依自己本心去做吧,没有固定答案,也不必有固定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7:54:30
其实法院更多的是站在政治的角度上来做事 和很多法律的基本精神并不符合 甚至是为了法官自己的利益 至于德国人的做法其实更多的是来自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 就像刚解放是收养日本人小孩。  
楼主问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这类问题解决时又有很多局限性 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还是具体事情的特殊情况。  虽然上帝说宽恕你的敌人 甚至在临死前还说:宽恕他们,他们做的他们自己不知道。  当毕竟真正能做到的不多 更多人希望的是快意恩仇 有仇必报
这些事还是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8:17:39
这个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哎  有时怒气上来了是很烦那些背地里搞小动作的小人的

但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啊  想想还是算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8:26:48
以德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8:34:52
老夫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不是很显然的事情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