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999 1
2015-03-17

对“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之矛盾的道德困惑的理解

2015-3-17

老子在《道德经》里举张:以德报怨;孔子在《论语》里主张:以直报怨,反对做乡愿老好人。这两大智者的格言,都是妇孺皆知的。然而,到底谁对谁错呢?我没水平考古训诂以及以经注经、经史参合等,就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也许我的观点不过是重弹别人“钻木取火”旧调而已。

我认为,二者的矛盾在于其出发点不同从而适用的对象不同。

汉书对道家的评价是:“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可见,道家的“以德报怨”的出发点是最高统治者的治术,适用于强者、上位者。而汉书对儒家的评价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可见,儒家的“以直报怨”的出发点是提供臣子之治要,在《礼记》里也强调:做臣子要“事君有犯而无隐”(即;敢直犯龙颜而坚持正道且“史前书过失”);《孝经》里也说:“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位越高、责任越大,越要包容;反之,越居下位、越是辅佐,越要正直。这两种品质都是美德,只是适用的场合不一样。因此,“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结合相得益彰,可以达到治世之大同。

从以上结论推论出来的另一个道理就是:越是弱势群体、越是愚弱之人,越是可以任性;反之,越是强势高层、越是聪敏之人,越要谦虚谨慎、容涵万物。再推论一下:当最底层的人们受到不公以致“是可忍孰不可忍”,则可以“以怨报德”“剥夺剥夺者”,即孟子说的:“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因此,道德范畴里是有“革命”一词的,子曰:只知有汤武革命!

教训者拿“以德报怨”这个标准来要求草民行为的忽悠,从此可以休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18 17:35:16
说得有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