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710 2
2018-10-25

江东名邑,百年巨埠”,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拥江、跨江发展,在单极向多极转变中,一座现代化大城市正乘风破浪,仰首前行。

一、大势所趋:单极向多极转变

“做大省会”不仅是安徽的发展路径,也是中西部省份的首选,如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河南(郑州)、四川(成都)等,这一好处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十年,合肥异军突起,已占全省GDP超4成,可谓风光无限,潜力巨大。但纵观中西部省份,合肥经济首位度排名仍然很低,如银川(50.8%)、成都(37.6%)、武汉(37%)、长沙(30.5%)、合肥(26.2%)。

可见,虽集全省之力,但合肥远不足于辐射全省,单极模式越发吃力,且容易造成虹吸效应(如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还不到合肥的一半体量,更不用说其他城市了),而适时打造副中心城市,培育多个增长极,进而统领全省经济,应该成为安徽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多极模式:芜湖为副中心城市

多极模式同样是非均衡发展,做大省会的战略定力不变,以芜湖为皖南中心,以蚌埠为皖北中心,优先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核心圈层。但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城市群发展滞后,在空间选择上,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则是重点突破口(二者基本上重合)。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最具活力的区域,依托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承东启西,与江浙沪一衣带水,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占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发优势,无论是区位因素,还是国家战略,抑或经济基础、人文历史,皖江城市都具备优先崛起的条件。

皖江城市带有8个城市,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为安徽前三强,占安徽经济半壁江山,合芜马同城化不仅是全省的发展引擎,更是安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在融入长三角经济格局中地位最为重要。其中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位于皖江城市带核心,东接马鞍山、南京,西启铜陵、池州、安庆、北临合肥,南靠宣城,以合肥、芜湖为“双核”,推进合芜马同城化和皖江城市带建设,进而辐射皖北、乃至全省,既解决了一极化带动不足之现状,又为安徽未来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战略支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10-25 18:41:00


三、跨江发展:为未来赢得了先机

芜湖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三家分巢”之前,人口较少,城建用地吃紧,要做大做强“合芜马”,实现多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城市规模问题。2011年拆分巢湖市,无为县、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管辖,这不仅为芜湖提供了巨大的纵深空间(6026平方公里,全省第11名),也带来了人口红利(386万,全省第8名)。目前,芜湖虽然位居全省第二,但经济密度和人均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

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真正具备了跨江发展条件,我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芜湖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大城市必须在空间上拓展,作为滨江城市,空间狭长,老城区饱和,跨江是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不二选择;二江北为合芜马一体化的中空区域,这不利于要素流动,通过补齐短板,才能进一步释放区域联动协同效应;三是江北劳动力密集,以此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可充分挖掘人口潜力;四着力打造江北产业集中区,有利于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形成集聚优势,抢占先机。

芜湖作为副中心城市,与合肥、南京差距还很大,要想“双核”驱动,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而支持芜湖拥江发展、跨江发展则有利于提升城市能级,是应该坚持的战略方向。芜湖以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必将拥有美好之未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0-25 18:41:25
http://sh.qihoo.com/998c286803986f66f?refer_scene=&scene=&sign=360_79aabe15&uid=207348cd53a474d6b3147ad63afd833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