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悬赏大厅 文献求助专区
1095 0
2010-01-01
1.九大区域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空间

  
  2.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西部回暖快于东部

   
  3.中央投资流向调结构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的构成是:2008年四
季度安排1040亿元,2009年安排4875亿元,2010年预计安排588
5亿元。

  今年以来,在保增长同时,我国投资更加注重调结构。从投向看,中央资金主要
投向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方面。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央已经下达了四批新增投资:1000亿元、1
3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共计3800亿元。这些资金安排保障性住
房建设375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43亿元,铁路公路机场
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871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573亿
元,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396亿元,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542亿元。

  2009年,包括新增投资在内,我国预算安排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
,其主要投向是:保障性安居工程493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252
2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134亿元,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926亿元,
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696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633亿元,灾后恢复重
建1300亿元。

  前11个月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三次产业投资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东中西部地
区投资增长的均衡性也不断加强。

  从产业看,1—11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1.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
.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

  从区域看,1—11月,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5.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
.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8.1%,增速同比加快3.0个百分点。西部
地区投资增长38.0%,增速同比加快10.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
城镇投资比重为51.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4.从“返乡潮”到“民工荒”

   “返乡潮”变“民工荒”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例如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回升;沿
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劳动力结构调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薪酬待遇过低,
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外出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对
用工环境、劳动权益有更高要求;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不足等。

  金融危机加速了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使得以低廉人工成本获取国际
竞争优势的增长方式面临考验。因此,要想真正破解“民工荒”还需理顺产业和经济
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一些管理部门和企业也需纠正把农民工视为“短工”的做法,把
农民工纳入到劳动力市场范畴。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流动趋向也正在悄然变化。

  首先,随着中西部逐渐崛起,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
、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其次,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
型向内销型转移。最后,东中部地区原有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再加上政府帮扶
,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就地创业就业转变。

  5.煤炭大省资源整合加速

  2009年“煤炭整合风暴”,注定要在山西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经济因煤而兴,问题由煤而生”
特点明显。长期以来,“有水快流”的挖煤思路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粗
放发展格局。在山西,有人概括了小煤矿的“四害”: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
命、腐蚀干部。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从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转身,并非最近提出。但是,这一次
做得很果断,而且规模也最大。该省今年初提出煤矿大整合,整合后单矿的年生产能
力要达90万吨,远高于30万吨的全国标准。按照计划,明年底,山西省煤炭企业
主体数量将由2000多个下降至100个左右,进入真正的“大矿时代”。

  除山西外,其他地方煤炭资源整合也呈加速之势。例如,河北把开滦集团和兴隆
矿务局联合重组。继去年重组5家国有企业,成立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后,河南省拟在
2010年完成646座小煤矿兼并重组。

  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需求萎缩、供应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在这样的经济环境
下,煤炭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整合,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是实现煤炭产业安全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煤炭资源的整合涉及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价格、煤电关系、煤炭定价话语权等许
多问题。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围绕整合的讨论成为
公众关注的热点。

  从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整合已经成为部分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例如针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如何使整合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同时又能兼
顾各方利益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6.高铁客运专线改写中国空间概念

  随着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高铁建设再次被关注。

  早在今年9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曙光在介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
最新进展情况时就表示,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总里
程1.3万公里。

  将建成的客运专线铁路网包括“四纵”: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
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
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
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
的客运专线共四条纵贯铁路客运专线。

  “四横”: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400公里的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
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
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
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
的客运专线。

  高铁“四纵四横”路网骨架的建成将通过客运专线的形式转变我国一直以来的铁
路客货混运发展模式,并通过铁路对沿线的经济带动作用,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目的,通过高铁路网的全面建设覆盖,使得区域城市间逐步形成一小时、两小时
等经济圈发展态势,以北京为中心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实现1小时至8小时交
通圈,对于城市间经济、物流、人员往来进一步协调并朝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助推作
用。

  7.地价过高透支未来房价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甚至长沙、南京的土地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地。“
地王”频出直接拉动周边房价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土地价格过高严重透支着未来的房地产价格。未来三年内,房价必须保持15%
至18%的增长率,才有可能支撑目前的地价。

  “地王”不断出现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担忧就是房价。楼面价格的迅速上升不仅
提高了“地王”周边的商品房价格,同样也形成了未来的涨价预期。随着北京、上海
等地“地王”价格的不断攀升,房价进入每平方米3万元已不再是神话。

  在这一轮地价上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自成推手,因寻找不到经济增长点,
在财政预算和中央投资配套资金双重压力下,土地是地方政府直接变现的最好办法。

  据中原地产监测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上海
突破600亿元;北京紧随其后,达57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强;天津
一举突破400亿元;重庆、杭州和往年相当,为300亿元;广州、深圳垫底,收
入小于100亿元。

  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同时也制造出泡沫,一线城市的房价已是野马脱缰,而少数
二线城市的房屋售价也直逼一线城市,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危害难以想像。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实行土地挂牌拍卖,“价高者得”的结果,是推动地价上涨的
主因。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市场化的土地出让方式还有多种,比如限房
价竞地价、限地价拍卖等,都能把地价稳住,但现在使用较少。

  经济复苏之后,政府将面临新一轮的房价角逐。在宏观调控中,如何应对“片面
追求地价高涨”给楼市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大对开发商大量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不
仅是中央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考验。

  8.低碳经济成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各国对于环境生态保护的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
我国于今年以来批复了专门针对生态、低碳经济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此外,各主要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也都将环境保护以及节能
减排摆在了重要位置。

  可以说,低碳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也
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局势的正确选择和正确态度。

  江西省政府日前发布的《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被称
为我国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虽然白皮书的提出目前并未有实质措施,但是配合江西
省内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其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影响范围绝不
仅仅限于省内,也必将影响其周边省份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江西还会相继出台一些关于进一步推进低碳经
济发展的规划。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江西在全国走在了前列,无疑为各省区的发展
带来了示范作用,同时,各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也会逐步影响各省区的产业布局,使
得低碳经济真正走到人们身边,从口号的提出真正走到经济发展常态。

  转变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的关键时期,树立生态和低碳经济的理念至关重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从政策、技
术、执行层面全面贯彻,低碳生活,并不遥远。

  9.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布局

  国务院于今年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
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0亿斤以上。为此
,该规划从技术路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重点工程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
长效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次规划根据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国粮食
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四类。按照发挥比较优
势、突出重点品种、注重调出能力、兼顾区域平衡的原则,确定分区、分品种增产任
务。

  本次布局是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和原来传统的产区特点以及产粮地区适合的作物种
类等条件,结合水土优势对全国耕地进行的有效划分。布局的关键在于耕地资源以及
灌溉水源两个条件,对于粮食生产,各种技术手段和优良作物的选择都必须依托土地
和水源,在当前全国力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时期,粮食增产规划的提出无疑会
给人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感觉,不过,粮食安全的形势已客观造成了这样的态
势,刻不容缓。配合粮食增产规划,我国五大盐碱地开发治理的提出时机显得恰到好处,由于我
国盐碱地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盐地面积约为1亿多亩,剩下4亿亩碱地的开发利用
对于国家耕地资源开发极为重要,治理技术的选择运用对于盐碱地的治理至关重要,
盐碱地的成功治理又对国家保障耕地资源起到关键作用。
粮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土地和水源决定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生产又决
定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增产,战略意义将迅速凸显。
  10.中国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