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危机后的高光时刻(2011-2014年)
柳传志于2011年卸任董事长,由杨元庆接任后,联想集团迎来一段不错的光景,一方面PC业务受益于消费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增长战略,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能,另外智能手机业务也开始崭露头角。
2010年4月发布乐Phone手机后,为了支持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发展,联想集团于2011年1月委派曾在PC业务做出巨大贡献的刘军出任联想手机业务负责人,在刘军的带领下,联想手机的销量在之后几年高歌猛进,并于2013年达到市场份额的顶峰,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冠军。
根据联想集团截止2014年3月31日的2013/14财报显示,联想集团该财年共销售5500万台电脑、5000万部智能手机以及920万台平板电脑,全年营业额达387亿美元,同比去年上升14%,全年盈利8.17亿美元,同比去年上升29%。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集团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销量之和第一次超过个人电脑,这意味着联想集团从一家以PC为主业的个人电脑企业成功转型成为覆盖PC、手机与平板电脑等多个产品品类的智能终端领导厂商。
在接下来的2014/15财年,联想集团再接再厉,全年营收继续上涨20%至462.96亿美元。出色的财务业绩与资金积累让杨元庆有了带领联想集团再进一步的底气,另外,杨元庆也清醒的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PC业务的下滑已经不可避免,其迫切需要在PC业务之外,为联想集团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经历了对IBM PC业务的成功并购与整合之后,杨元庆有信心将这种成功经验在其他领域进行复制,所以其再次选择了通过并购而非内生驱动业务增长的路径。2014/15财年,在杨元庆的主导下,联想集团进行了两起相较2004年12.5亿美金收购IBM Thinkpad业务更大交易金额的并购,一起是2014年10月1日,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一起是2014年10月30日,以29亿美元的价格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一个月内,两起合计超过50亿美金的大型并购对日后的联想集团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随着业绩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投资者对两起大型收购的正面预期,联想集团在2011-2014年4年间股价累计上涨300%,迎来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光时刻。
此时的杨元庆雄心勃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是为进一步做大智能手机市场,其希望联想集团未来在智能终端出货量上超过三星和苹果,从全球第一大PC企业变成全球第一大智能终端企业;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则是杨元庆希望联想集团能在企业级市场有所建树,从全球市场来看服务器业务的毛利要高于PC业务,并且全球互联网浪潮带动的信息化建设,将带动服务器市场的持续繁荣。
杨元庆两起大型并购的初衷是好的,从战略选择上看也无可厚非,能打开联想集团成长的天花板,但接下来这两起并购并没有朝着杨元庆所预期的方向顺利发展。
第三部分
再陷谷底(2015-2017年)
财务数字表现往往滞后于业务的实际变化。虽然联想集团2014/15财年的财务业绩非常可观,但其业务的真实情况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巨大隐忧。
一方面由于受智能手机大规模替代的影响,全球PC市场出现大幅衰退,这导致联想集团最为仰仗的主业个人电脑业务开始增长滞缓;另外,对摩托罗拉手机与IBM服务器两起大型业务的并购整合难度,远超联想集团管理层最初的预期;但最让杨元庆感到棘手的是,一直被寄予厚望的联想手机中国业务却由于竞争战略的失误,在一度占据先发优势的情况下输掉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
在刘军的带领下,联想手机销量虽然在2013年达到市场份额的顶峰,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冠军,但这只是表面的虚假繁荣,在繁荣表象背后实际蕴藏着巨大危机。
受益3G牌照的发放与三大运营商的高额补贴,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2012年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诞生了中兴、华为、酷派与联想国内四强,行业习称“中华酷联”,占据先发优势的联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2011年市场份额仅为1%左右,2012年则迅速提升至10%,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智能手机企业。但由于要匹配运营商的定制机需求,当时联想手机拥有A系列、P系列、K系列和S系列等多条产品线与高达上百个产品型号。
但从2013年开始,运营商市场开始出现下滑,智能手机的线上市场与开放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以小米、魅族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厂商主打线上,华为、oppo与vivo为代表的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都预判到运营商市场将不再是智能手机未来的主要销售通路,开始主动放弃运营商市场以及与之匹配的机海战术,选择精品爆款的产品战略与深耕开放市场的渠道战略。
而联想手机则由于过度迷恋运营商市场带来的短期销量,在2013年依然重注运营商渠道,一方面忽视了在开放市场与线上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机会,另外一方面由于配合运营商的定制机需求,产品系列与型号众多,品质没有保障,造成非常不好的用户口碑,最终导致库存积压严重,品牌形象也严重受损。
2014-2015年,联想集团不仅没有精简手机产品线,反而因为收购摩托罗拉与推出互联网品牌ZUK,产品线和品牌布局更加混乱。在华为、oppo、vivo与小米等主要竞争对手都纷纷凭借精品爆款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时,联想手机在这两年没有任何引领市场的精品。
2013-2015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真正决定胜负的三年,而在这三年联想手机失误不断。因此,杨元庆于2015年6月1日对联想手机业务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人事调整,刘军离任移动业务负责人,由原ZUK品牌负责人陈旭东接任移动业务集团负责人和摩托罗拉管理委员会主席职务。
由于战略失误、组织调整与管理层震荡,导致联想集团在2015/2016财年的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跌13%至6600万部,中国市场更是大幅下滑70%,从近5000万部下降到只有1400万部销量,堪称销量滑铁卢。
受智能手机业务溃败影响,联想集团2015/2016财年收入同比下跌3%至449.12亿美元,股价也急剧下跌,外界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
之后的2016/2017财年,联想手机业务继续下滑,陈旭东在接手智能手机业务后的变革成绩并不能让杨元庆感到满意。2016年11月3日,联想集团对移动业务进行了第二次重大人事调整,联想移动业务集团联席总裁陈旭东转负责全球服务业务,联想集团首席人力官乔健意外出任联想移动中国业务负责人兼移动业务集团联席总裁。
乔健曾成功领导了联想集团全球人力资源团队,在担任联想集团首席战略官期间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还担任过中国区域的市场营销负责人。杨元庆希望乔健在多个领域的深厚背景和成功经验,能帮助联想中国的移动业务恢复健康发展。
乔健接任联想移动时,联想手机业务正处于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除了相继折损了刘军与陈旭东等多位大将,另外联想集团同时存在联想、摩托罗拉与ZUK三个品牌,每个品牌的势能都难称强大,在这种局面下如何规划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新战略对乔健是一个巨大挑战。
乔健上任初期,与杨元庆达成的共识是摩托罗拉将成为联想移动的唯一手机品牌,Lenovo品牌和ZUK品牌将被放弃。2016年12月20日,ZUK在推出了ZUK Edge后就再也没有推出新的产品, 标志着ZUK品牌正式关闭。 
2017年,随着Lenovo品牌和ZUK品牌停止运营,乔健将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重心放到了摩托罗拉品牌的运作上,并组建了马道杰、姜震、虞杲、朱涵与陆旻轩为核心的联想手机中国业务团队,团队的主要使命就是负责摩托罗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
但由于摩托罗拉的研发与市场重心都在海外,其与中国手机业务在组织、团队上都没有很好融合,导致摩托罗拉在国内先后发布的moto Z2Play、moto青柚与售价高达9999元的moto Z2018并不适应中国用户的需求与当下的竞争环境,市场表现极为惨淡,这促使乔健思考在中国市场重启Lenovo品牌。
虽然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2012年联想移动业务能准确的判断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趋势,能抵御运营商渠道的短期利益诱惑,深耕开放市场,专注精品打造,跟上市场的竞争节奏,今天的联想智能手机业务定是另一番模样。
由于竞争战略的错误,联想智能手机业务在一度占据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溃败,丢失的除了千亿级的营收、百亿级的利润与千亿级的市值,还有在公众心目中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联想集团智能手机的这场教训太过惨痛,值得联想集团时刻谨记并持续进行复盘与反思。
在智能手机业务遭遇滑铁卢的同时,联想集团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整合也极为艰难。
联想集团在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时,服务器市场正遭遇着行业的一次突变。IBM X86服务器过去的客户主要以传统IT企业为主,那时亚马逊、微软与BAT等互联网企业的云计算业务还没有兴起,但后来随着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云计算业务的兴起,全球服务器市场的客户很快从传统IT企业转向云计算与互联网公司。
而联想集团收购的服务器业务没有及时建立起针对互联网与云计算公司大规模数据中心的产品结构与核心竞争力,随着传统IT市场大幅萎缩,新兴的云计算与互联网公司占到整个服务器市场接近40%的市场份额,联想集团收购的服务器业务也出现大幅销售下滑与业绩亏损。
截止2018年3月30日的2017/2018财年,以摩托罗拉为核心的联想移动业务出现6.03亿美金的经营亏损,以IBM服务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业务出了4.25亿美金的经营亏损,两者合计超过10亿美金的亏损,严重拖累了联想集团的整体盈利能力,将其利润与股价双双拖入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