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5134 7
2006-01-26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92~93年和今年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认为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范式对于认识中国这样的复杂经济体存在问题,提出认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投资,消费,制度变迁,政府支出等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对于有显著影响的方面应加强中观经济层面的认识和管理,并建立了一个描述性模型。

关键词:
中观经济过热;宏观经济过热;显著影响;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特征因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discussions on the overheating occurred in 1992 and the arguments about if the current economy is overheating. We conclude the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 study norms are not adequate to explain China economy and the other complicated economy systems. Then we propose a new frame to study the intrinsic rule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to focus on the promin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investment, consumpti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system change and the effects, causes, interaction dynamics as well as evolution route. We suggest that government ne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minent areas of meso-economy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better maneuver the macro-economy performance. A descriptive model is also given to depict the frame of studying China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macro-economy overheating; meso-economy overheating; prominent effect; leverage to adjust macro-economy; departmental investment effect analysis; characteristic factors.


今年后半年理论界在盘点前半年的经济状况时,出现了对于经济形势的两种判断: 当前的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过热了。总结各家意见主要观点可以分成五种。 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学界的态度比较谨慎,目前基本只是对“是否会出现过热”的趋势给出预测。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经济学界一个常炒常新的主题,因为经济形势很少会保持理想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或者像中国已经历9年之久的持续性通货紧缩,所以,这个题目就永远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在1992年~1994年这一经济上升期,经济界也曾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如此。在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方面,最能体现宏观经济学界意见纷呈的特点。最近, 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物资的短缺或涨价(汽油、农副产品、钢材、水泥、电力等), 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经济过热的实际表现,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全面的分析,本文不以给出对现时经济状态的判断为目标,而是试图指出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层面并给出一个描述性模型,作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问题的一个新维度。

经济“过热”的特定含义与表征

当我们在热烈争辩经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时,必须首先清楚地定义“过热”的准确含义和它的表征。在这里,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一个综述。理论界曾对是否将“五快二紧”作为经济过热的特征进行过讨论。“五快”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工业速度快;信贷规模增长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进出口增长快。“二紧”是:交通运输紧;能源、原材料紧。 也有学者考虑到经济效果总是滞后于经济活动的规律,建议对速度与效益、均衡的关系,特别是对投资的性质和结构以及资金来源进行分析。提出尽管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如果供需结构是非均衡的,即使总量增长在供需总量上表现为大致相等,经济增长也不可能是健康的。因为这仅仅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在货币形式上的相等。这种“均衡”不仅不足以说明经济增长是正常的,而且也会由于结构的恶化而再度遭到破坏。理论界曾对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率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试图确定一个比较的基准, 以便简单地将实际增长率与之比较后得出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这种理论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动态性特点,也就是国民经济阶段性跳跃式发展, 并因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思路而未被接受。 也有观点把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看法也是将直接原因归为主要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又不能适时适度地自行调整和缓解。
有学者认为经济过热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同时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总需求过度膨胀、结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等诸多问题。总需求过度膨胀是经济过热的最本质特征。 将过热的类型根据过多货币的发出渠道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财政赤字主导型的经济过热、贷款膨胀主导型的经济过热等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根据总需求各部分的膨胀情况来划分。将总需求膨胀可以区分成三种情况:消费需求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投资一消费需求双膨胀。相应地,经济过热也可以区分成三种类型:消费膨胀的经济过热、投资膨胀的经济过热以及投资--消费双膨胀的经济过热。 引起我国经济过热类型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宏观调控当局行为方式的变化。从宏观调控当局的角度来看,经济过热的原因可以区分成宏观调控当局的扩张冲动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失效。 由于经济过热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治理经济过热必须根据各次经济过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能简单地沿用紧缩贷款和紧缩投资的办法。也有学者对我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进行了估计, 认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不仅要看短期的经济增长率是否高于自然增长率,而且要看作为出发点的基期的经济是过冷还是过热。

我们认为对 “经济过热”的定义应该加以明确界定, 具体应区分为中观经济过热和宏观经济过热两个范畴。所谓中观,就是指个别产业或区域出现了过热的一些特征。而宏观经济过热仍指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特征。目前,在投资品和部分产业比如汽车,钢材,房地产等出现的快速增长和价格上涨应该是中观经济过热,而不是宏观经济过热。这种区分对于我国这样一种长期存在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的复杂的大型经济体是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内在结构越来越复杂,支撑力量越来越多元化,认识和把握它越来越困难。 如果在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不是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个中观范畴的经济状况,而过于拘泥于宏观经济指标,这是一种表面化和浅层的认识,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危险。

进入今年后半年,经济发展强劲,投资增长迅速,在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学界对此轮增长的认识反映在五种观点(表1).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或预测应该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的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显著影响因子集也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的特征因子集合。如果把不同的视角看作是不同论点所认定的不同的显著影响因子的集合,那麽,可以看到,学界对于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显著因子以及判断经济运行状况的特征因子的观点是很不同的。

现在我们尝试将所有的因子汇集起来,稍作取舍并进行分类(表2)
增长变化量/率因子 特征经济量/率因子 趋势和差异量因子 预期因子


我们认为这里汇集的因素部分是属于中观经济研究的范畴,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研究的范畴,既然应该区分中观和宏观,也应该按这个标准分别对待这些因素。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我们认为有下列因素或表征:
1. GDP的实际增长率是否超过潜在增长率
2. 是否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
这个定义在操作上有一些问题。 另外,为使讨论简化,这里略去了对国际贸易和汇率因素的考虑。货币流量和增长率等因素被认为是与投资,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等因素相关的。
对于中观经济过热,我们主张对下列因素加以考虑:
1. 该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增速
2. 该部门或区域的价格水平和增速

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中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互动的假设,我们认为在整个经济体中
不同的中观经济体发展对于整体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以产业部门来分,在某一被考察的时间段内,可能能源和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部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会比其他部类更大,也许是某些消费行业作用更大;如果以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小来看,目前仍以私人投资和政府支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进行投资)为主要拉动力量,具体理论模型有待深入探讨。
这个因素列表应该讲,即使统统考虑,也未必没有遗漏重要因子,何况其中有些因素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有内在的联系。但是,总体看来,如果对于因素范围考虑得过小,那麽得出片面结论的可能性越大。比如,仅以货币供应量(率)增长状况衡量当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显然是不够慎重的。

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与对经济研究的建议

当仔细审视各家之言的时候,会看到强调“过热”论的观点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已很突出的部分行业,在那里存在明显的过度投资和价格飞涨现象。 也有认为货币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增长以及GDP增长等趋势来预言过热即将发生。 目前,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达到1%~1.2%,比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信号要低。 以我们对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两个特征来看,现在的整体经济没有过热。

但是,从中观层面来看,在多个行业部门,都发生了过热现象,有得甚至相当严重,因为尚未明了中观经济过热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的评估,不能武断地讲,这些中观过热经济不会对宏观经济的过热带来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大型企业的经济状况也可能对中观和宏观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研究面临着一个机会和挑战,宏观经济学现有的主流可能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深化理论的契机在于对中观经济层面着力研究, 并通过中间层次对整体经济制约的机制研究,加大调整和把握,从而起到有效调控增长幅度和延长增长周期,减少经济波动的目的。

中国经济发展特点与对理论建模的思考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投资驱动的明显特征(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993)。 而因为现行制度因素,社会固定投资的主要部分是来自政府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渠道。居民储蓄量大但对消费的拉动很小,因政策和产业发展状况所限,个人投资的出路主要是进入工业领域,形成重复低效益投资的结构不合理。这一轮增长与以前不同之处在于,在多年的通货紧缩情况下,对通货膨胀因素的考量可能应有所调整。

对于使用特征经济量因子和增长经济量/率因子应该采取审慎态度。这是因为经济的动态性不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以总量为参照的数值,可能因为经济变动会与时俱进, 国内学者也有关于经济跳跃发展的讨论(古书堂、刘迎秋,1993;毛键,1994),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对于判断多高的增长量/率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以前的经验数据,很可能对新变化下的经济增长产生错误的估计。这两方面作为评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其意义仅存在于我们能够准确定义合理的特征经济量因子和增长经济量/率因子的数值的前提之下。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难证实,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对于以哪种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经济是否过热,我们认为不宜再使用过于“宏观”的模型,如总需求是否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或者总投资是否与总储蓄基本平衡, 而是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和发展等更微观的方面,以及制度性变革的影响。我们将这一观点借助于类似固定轴转体的物理模型表达(见图1),将整个宏观经济看作是一个固定轴物体,该物体绕轴转动的速度用来衡量宏观经济的表现,当转速超过一个上限时,认为出现了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在轴体上有若干个柄,可以分别代表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制度变迁等驱动力量。 每一方面都对整体经济的表现有所贡献。其产生的驱动力量取决于每一方面的合力矩大小。

图1.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为便于说明,将表示合力的箭头画成垂直于转柄,可以看出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贡献的大小(力矩)取决于着力点与轴心的距离以及有效合力的大小。我们认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不同方面的贡献区别是很大的,不能一概而论。更进一步讲,每个方面的合力实际是各个分散施加的力量的综合,以投资方面为例,各个产业部门投资所产生的力无论从大小还是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如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生产领域的投资状况与上游产业相比就更为显著(见图2)。

图2.不同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在每个行业进行投资产生的驱动力由不同的箭头来表示。不同行业的投资效果差别是非常大的,而这一层面的问题就是中观经济研究的重点。如果根据统计数据能够得出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最显著,那么就有必要深入到中观层面去研究各力量合成的机制。如果我们集中注意力在观察重要的趋势和差异量因子上面,再根据政策进行微调,在一个小区间里控制这些因子的滞后影响的大小,还是有可能在局部或短期内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并使经济变化在我们可以基本接受的范围内。与其进行长期的总体预测还不如进行技术层面的短期监控和必要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意义更大一些。这就是采取抑扬结合的行业调控措施,达成另人满意的合力效果,既而达到调整宏观经济表现的杠杆作用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不认为宏观经济研究应该降低到中观经济层面,除了从宏观经济管理层面考虑外,另一个方面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上述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可以指导我们确定不同时期里,各方面在整个经济中的权重,并趋力避害地使整体经济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虽然我们判断现时的经济还没有“过热”,但这并不是说“过热”的经济离我们还很远。同时应该将对“过热”趋势的判断和现时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区分开。至于宏观经济状况到底如何,这取决于对于这个模型的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之前,应避免泛泛地讨论或预测宏观经济。

作者注:
1.限于图表格式,本文所有图表都未画出,有兴趣者可与作者联系索取全文.
2.本文写成与2004年春节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中国不会重现恶性通胀[N]. 国际金融报,2003年11月20日.
[2]古书堂,刘迎秋. 论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与跳跃式发展[J].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1).
[3]杜鲁丝.中国经济已出现投资性过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0月9日.
[4]李慧勇. 经济是否过热五论[EB]. http://www.sw108.com, 2003,10.
[5]卢中原. 我国经济没有过热[N]. 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10月9日.
[6]邱晓华. 很难说经济总体已经过热了[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9日.
[7]姚景源. 2003年中国经济走了一个V型[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22日.
[8]余根钱.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过热类型的变化[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4,(2).
[9]余永定. 尽志不至可无悔矣[J]. 读者.2003,(1):32.
[10]王长胜. 宏观经济平稳走出通缩[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8日.
[11]赵磊. 对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若干看法[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1).
[12]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1993年和1994年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J].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5).
[13]左大培. 我国宏观动态分析中的普遍短缺程度指标[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4,(2).
[14]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23-30.
[15]罗长远.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机理及前景分析:一个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10):49-52.
[16]刘树成. 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J].经济研究,2004,(3):4-9.
[17]Charles Platrier. Mechanique Rationnelle[M], Tome I, Paris: Dunod,1954.50-53.
[18] Lawrence R. Klein and S. Ozmucur.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EB]. http://www.icasinc.org/s2002/s2002lrk.html,2002-0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5 17:40:00
在这个增长的描述型模型中,其制度变迁的权重最大。如现在既存在通缩的压力又存在通涨的压力。解决之道只能通过制度变迁施加影响,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1:27:00
中国现在就是制度方面的问题最大,不过改变很困难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1:44:00

回复LAUDON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2-15 17:40:00的发言:
在这个增长的描述型模型中,其制度变迁的权重最大。如现在既存在通缩的压力又存在通涨的压力。解决之道只能通过制度变迁施加影响,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个结论我还没有得到,需要做实证研究,我得到的一个粗略估计,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850-1-1.html&page=1,是目前的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边际效果)在逐步减少的过程中,如果在投资和金融等领域,政府推出大的制度性举措,相信制度以及由制度变迁带来的投资的权重影响无疑会大大增加.

该模型只是描述性的,希望有兴趣的学者进行实证检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8 12:03: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4 16:06:00
恐怕制度也得有“力量”来实行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4 15:38:00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2-15 17:40:00的发言:
在这个增长的描述型模型中,其制度变迁的权重最大。如现在既存在通缩的压力又存在通涨的压力。解决之道只能通过制度变迁施加影响,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我个人认为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具体(哪个领域的制度变迁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大?),我在文中只提出了一个思想:即不同时期对宏观经济起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力量是不同的,应该深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对策,反对一刀切的看法和做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