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你说服不了别人?
先看一个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晨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喔。”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如果这么对话,说服不了对方,主要原因是:
1
说话的语气和情绪
这种对话方式属于典型的说教,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对方去做某件事。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没有人喜欢被说教。
其二、在对话当中,说教方采用大量的“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这样反问句式,这种句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容易激起对方内心抗拒感的。
所以,说教式、批量反问句沟通并不是一个好的对话。
2
触发了合理化机制
为什么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属于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自然而然的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所以,一直采取这样的对话方式,那位原本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即便你们只是温和的争论,他也会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还是这个对话,如果换个方式呢?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有没有发现,换一种说法,这段谈话的方向就跟之前说教式的对话变得很不一样?这背后的套路是什么?
1
说话的角色转换
从讨厌的说教者调整为温和劝导者,在这段对话中,劝导者做的是不断问对方“为什么你会想要”,而每问一次,听者的脑中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颗种子,而且会随着劝导者的每一次反驳(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逐步加温,变得越来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2
改变提问的方向
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说服他人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话,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激活对方自我思考,最后顺理成章引导对方采取行动。
如果这位朋友主动开始谈买跑步鞋的计划,或者说出决定跑步的时间,那我们当然可以很开心地表达支持的。不过,除非他主动谈起这个话题,千万用力过猛,过度的关怀会让他感受到压力,如果你追的比较紧,可能重新激起对方对跑步的抗拒心理,前功尽弃了。
总结,提高说服力的常用句型
【你曾经有一点点想要那么做吗?】
通过反向提问,引导对方的思考方向。例如,当你想要劝他人戒烟的时候,就问他是否曾经想过要戒烟,理由是什么,从而唤起他自身为“戒烟”这件事寻找理由。
【你居然会想过要这么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
用提问引导对方强化某个信念,同时用“我很好奇”这类中立的表述消除对方的戒心。”
【假设那样做的话,你觉得会不会更好一点?】
用“如果”开头减少对抗性,进来减少“为什么不,难道不是这样的”那种质问式对话,多用“这样是不是更好,你觉得怎么样”的商议式句型
2
如何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
以要跟设计师沟通为例,很多人在劝设计师改东西时,总喜欢一上来就表达自己主观意愿上的不满:
“你这个方案不好看,具体哪儿不好看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
然后就开始乱出主意,要人家东改西改——“要不你试试把logo(标识)放大一点?还有标题要放大,二维码也要大,同时要留白哦……”
(完全没意识到“放大所有内容”和“留白”有多矛盾)
最后就开始下命令,威胁设计师说:“你到底改不改?不改不给钱,要不我找老板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