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工智能的“黄埔军校”,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这20年来,走出了无数传奇人物。
从创始一代的李开复、沈向洋,到别人家的实习生何恺明;从在MSRA干到退休的许峰雄,到投身创业浪潮汤晓鸥余凯周剑,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给整个行业带来的财富。
本文盘点了这20年来,从业经历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密不可分的20人。他们之中,有人依然身处研究院,有人在致力于探索技术的商业化之路,也有人进入了创投领域,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支持。
他们是——
李开复
创新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工程院院长,全球AI领域最富影响力的中国人。
李开复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的创办者,并担任创始院长。
李开复,1983年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获CMU计算机博士学位,师从图灵奖得主Raj Reddy,博士毕业成果——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1990年,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担任交互式多媒体部门副总裁,负责Apple Pippin项目,是苹果在语音交互领域的最早尝试之一,亦在当年美国引起舆论关注,直至28年后罗永浩发布TNT,让李开复在苹果时期的语音交互展示再度受到关注。
其后,李开复加盟硅谷图形公司SGI,任职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Cosmo软件公司总裁,主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1998年7月,李开复正式入职微软,创建并领导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招募了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等大批在美人才回国加入,该研究院其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计算机研究机构。
2000年被微软调回总部,2005年离职,李开复微软生涯结束。
2005年9月,李开复以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身份,创办并开始运营Google中国。
在Google中国初创期间,李开复延续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成功经验,吸引大牛,招募学生,从而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至今为止,Google中国亦走出了不少人才。
2009年,李开复离职Google,同年宣布创业,创办创新工场,以天使投资+孵化模式,继续复制人才培养和创新模式。
2017年,以AI为核心,创办创新工场AI工程院,并成功在AI商业化落地中,分拆出子公司创新奇智。
围绕AI人才建设,还展开了DeeCamp、AI Challenger全球AI挑战赛等活动。
2018年,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李开复任研究院首任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8年正式回国创办围绕中国研究院以来,李开复在计算机研究院创办、人才培养中,屡次发挥了开创性作用。
“开复老师”也成为比科学家、企业家更知名的称号。
张亚勤
史上最年轻IEEE Fellow、百度总裁。
张亚勤,全国知名的少年天才,12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23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获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百年史上最年轻科学家。
1999年1月,张亚勤毅然回国加盟刚刚组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
2000年,接替李开复成为微软研究院院长。
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出任首任院长。
2004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MIT科技评论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2004年1月,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进入微软决策层,成为比尔盖茨的智囊团核心成员。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微软七大部门之一)。
2006年,张亚勤回国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并在2014年之前,担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同时,兼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
2014年9月,张亚勤正式加盟百度,出任公司总裁。
目前在百度,分管百度云、无人车等AI相关的新兴业务。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发展历程中,张亚勤是与创始院长李开复同样重要的那一个。
他不仅参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而且在李开复之后接过交接棒,成为第二任院长。
此外,张亚勤回国加盟,也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初期人才号召力的来源之一。
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全球计算机一流的研究机构、为中国和全球计算机,互联网和AI领域培养了大量顶尖科学家和企业领袖,奠定了基础。
张宏江
曾经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CTO,退休的金山软件CEO,如今的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
张宏江是视频检索领域的开创者,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院士。
1999年初,张宏江回国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年后出任副院长,2003年创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
2006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张宏江任首席技术官,也就是后来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2011年,他被雷军从微软请了出来,加入金山集团,任CEO。
2016年12月,56岁的张宏江从金山退休,加入源码资本,认投资合伙人。
沈向洋
微软目前唯一的华人执行副总裁,带领着5000多人的人工智能团队,“微软在中国的形象大使”。
沈向洋是视频检索领域的开创者,也是ACM和IEEE院士。他博士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CMU),是图灵奖得主Raj Reddy的学生,与李开复、洪小文同门,研究的却不是语音。
1996年,沈向洋加入美国雷德蒙得(Redmond)的微软研究院。
1999年,他回国参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叫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升任第三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沈向洋之后在微软的职业发展也非常顺利:2007年升任全球资深副总裁,负责必应搜索引擎全球产品研发;2013年被任命为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技术与研发部门,并主要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洪小文
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院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和沈向洋一样,洪小文也是李开复的同门师弟,毕业于CMU,师从Raj Reddy。
不一样的是,他研究的领域是语音识别,和李开复一起推进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的语音识别系统Sphinx。当时团队里的黄学东后来也进入了微软。
1995年,洪小文在黄学东“多顾茅庐”之后,从苹果跳槽到微软,2004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担任副院长,2007年升任院长。
之后就是在微软的一路升迁:2014年,接替张亚勤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2015年升任资深副总裁。
许峰雄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退休的“深蓝”之父。
许峰雄,人机大战史上最知名计算机科学家之一,IBM“深蓝”之父,首位荣获美国计算机协会Grace Murray Hopper奖的亚裔科学家;推出的超级计算机 “深蓝”,击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2003年正式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
许峰雄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85年入CMU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人机博弈”的研究,也是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建者——李开复、沈向洋、洪小文等人的学长。
1988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深思”,首次战胜人类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
1989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IBM研究院,开始“深蓝”项目的研究。
1991年,成为首位荣获美国计算机协会Grace Murray Hopper奖的亚裔科学家。
1997年,推出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一是名震全球,此后人机话题中,必有此光辉一笔。
2003年4月17日,正式宣布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负责硬件计算领域研究。 谈及原因:“它是设立在亚洲的研究院,在中国。”
直至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退休。
王坚
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技术委员会主席、被称为“阿里云”之父。
王坚,出生于1962年月10月,1992年成为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并于次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横跨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学科,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深受比尔·盖茨信任。
2008年,辞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负责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实验室,成果斐然,深受比尔·盖茨信任。
2008年,王坚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负责阿里云计算项目。
最初几年,因为技术攻关艰难,也没有商业前景,阿里云在阿里内部成了一个笑话,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马云被骗了”。
但不到5年,云计算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最后一台IBM小机正式下线。目前,阿里云已经成为全球云计算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2010年启动“YunOS”项目,进展困难,不断碰壁,以至于在2012年被任命为阿里巴巴CTO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2016年,“YunOS”智能终端已经超过了1亿台,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同年,王坚牵头在杭州发起“城市大脑”项目。
马维英
今日头条副总裁、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电子领域顶级科学家。
1997年,在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博士学位后,马维英加入硅谷惠普实验室。
2001年4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信息检索、互联网搜索技术、移动信息浏览等方面技术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都被应用到Windows Live图片搜索、移动搜索和学术搜索等服务中。
2017年,辞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加入今日头条。现任今日头条副总裁,负责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
汤晓鸥
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商汤科技创始人。
汤晓鸥,2005年至2008年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负责人,并在2009年CVPR中夺得最佳论文,是该顶会的亚洲首篇。
汤晓鸥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1991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MIT博士学位,其后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
2005-2008,汤晓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负责人,期间门下实习者,后来成为了中国头部AI视觉公司的核心创始人。
汤晓鸥于2014年以创始人身份创办商汤科技,其学生徐立、杨帆等出任联合创始人。
目前商汤科技整体估值超60亿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创公司之一。商汤还承建了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是当前5大国家平台中,唯一由创业公司承办的平台。
不过,汤晓鸥更耀眼的仍是学术领域的成就。
汤晓鸥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
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的多媒体实验室,2016年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学一道,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
汤晓鸥的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及视频处理,已在这些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同微软合作已申请近40项专利。同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图像识别技术已被用于微软图像搜索引擎,成为世界上第一项图像识别技术被用于大规模商业应用。
2012年国际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上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
2013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全球学者共发表8篇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其中6篇出自汤教授实验室。
2011—2013年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会议ICCV和CVPR上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占据全世界在这两个会议上深度学习论文总数(29篇)的近一半。
2014年3月,其团队发布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识别能力。
2014年6月起,汤晓鸥实验室开始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是全球准确率最高的算法。
孙剑
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前微软亚研院首席研究员,两次获CVPR最佳论文奖。
孙剑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就,是2016年带领何恺明等人做出的残差网络ResNet。ResNet在2015年提出之后,拿下过ImageNet冠军,斩获过CVPR 2016最佳论文奖。
他加入微软,是在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之后。
2009年,孙剑带领团队完成的“去雾”论文Single Image Haze Removal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获得了亚洲第一个CVPR最佳论文奖。
2016年,ResNet又拿下这一奖项。
2016年7月,孙剑正式加入旷视,任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
王海峰
百度高级副总裁,AI技术平台体系(AIG)总负责人,百度研究院院长,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专家。
1999年3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王海峰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
之后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isilk.com研究科学家,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副所长兼研究部部长等职位。
2010年1月加入百度,先后为百度创建了自然语言处理部、互联网数据研发部、推荐引擎和个性化部、图片搜索部、语音技术部等研究部门。
2013年协助创建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为百度人工智能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4年,转岗搜索业务群组,担任副总经理,负责百度搜索、手百、百度信息流等百度的核心业务。
2017年3月负责组建AIG,2018年5月晋升为百度高级副总裁。
王海峰曾任ACL主席,2018年起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亚太地区分会(AACL,The Asia-Pacific Chapter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创始主席。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授权或公开的专利申请200余项。
林斌
小米集团创始人、总裁、手机部总经理,联合创办微软亚洲工程院。
1992年,林斌从美国费城Drexel大学毕业后加入微软,任职软件开发工程师。
2000年,接受李开复邀请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在3年之内推动超过70多项技术转移,对数十个微软核心产品,如Office,MSN、Xbox等产品都有技术贡献。
2003年,和张宏江,张亚勤一起创办了微软亚洲工程院,任工程总监,主管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工程团队组建与管理工作。
2006年,加入谷歌,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工程总监、谷歌全球技术总监。
2010年11月,林斌离开谷歌,公开小米总裁的身份。在小米早期,林斌负责组建团队,公司日常运营等事务,之后负责供应商、运营商的合作以及海外销售工作。
2014年之后,负责小米的销售、营销、物流等方面工作。
2015年,林斌开始探索小米新零售之路,为小米业绩重回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11月24日,小米架构调整,林斌兼任手机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