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23 不要具体指某位名人吧。任何一个人,你给他所有的房屋数量让他选择居住(不是拿来转卖),包括故宫的太和殿,他的实际选择数量,就是此时他对房屋的餍足量。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34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3、以饮用水为例,可以在一个家庭搜集数据,每天(不考虑成本地)最大数量的饮用,连续纪录一个月,就是这个时期的饮用水的餍足量。你是准备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喝水喝到要跑卫生间?还要跑一个月?要是你调查一年的话,估计要出人命的。你这是在搞调查呢,还是在编故事?由此我觉得,你的那个餍足量概念,在脑瓜里想想还可以,一到实践中那是要闹笑话的。喝到自己刚刚满足的时候,什么叫餍足?提个醒,餍足量仅是我的概念么? 不用别人,自己每天的饮水限度,不能测出?能闹出什么笑话?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3、以饮用水为例,可以在一个家庭搜集数据,每天(不考虑成本地)最大数量的饮用,连续纪录一个月,就是这个时期的饮用水的餍足量。你是准备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喝水喝到要跑卫生间?还要跑一个月?要是你调查一年的话,估计要出人命的。你这是在搞调查呢,还是在编故事?由此我觉得,你的那个餍足量概念,在脑瓜里想想还可以,一到实践中那是要闹笑话的。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12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23 不要具体指某位名人吧。任何一个人,你给他所有的房屋数量让他选择居住(不是拿来转卖),包括故宫的太和殿,他的实际选择数量,就是此时他对房屋的餍足量。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你的想象而已,你觉得这种方法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么?实践中有过这样的操作么?这还只是调查某个人的餍足量,如果是调查全国人的餍足量呢?此外,你括号里的那个注释让我倍感失望,根据你的定义(餍足量:任何一个欲望产生后,经过消费某种对象使自己的欲望消失时所消费掉的消费对象的数量。),欲望是指任何一个欲望,难道房屋转卖不可以是一种欲望么?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里怎么又给排除了?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41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4、但是就是这个不稳定的量却一直稳定地在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我不知道你如何能够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是采取不完全归纳得到的呢,还是其他方法?我很想了解了解。首先,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说明效用与边际效用理论,可以使难以量化的效用予以量化的表达,逻辑上可以自洽。其次,用这个概念解释现实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于任何一个微观的经济现象,都可以予以可接受的解释。 你举例吧,注意是微观层面的。宏观层面有着十分复杂的演化过程。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4、但是就是这个不稳定的量却一直稳定地在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我不知道你如何能够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是采取不完全归纳得到的呢,还是其他方法?我很想了解了解。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0-1-6 17:52 本人有时话糙.没办法,谁让咱没文化呢.多年形成的恶习.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以后努力就是了.估计老马来了,说话也未必会比我动听哪去.303莫见怪呢,你大人有大量不是?该回贴回贴.你不回,我该多寂寞啊. 记得小时候打架.打着打着,哥俩都累了,喘着粗气坐地下,对视一会儿,噗嗤一声都笑了.和好如初.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玩嘛. 偶先笑一个: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8:59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0-1-6 17:52 本人有时话糙.没办法,谁让咱没文化呢.多年形成的恶习.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以后努力就是了.估计老马来了,说话也未必会比我动听哪去.303莫见怪呢,你大人有大量不是?该回贴回贴.你不回,我该多寂寞啊. 记得小时候打架.打着打着,哥俩都累了,喘着粗气坐地下,对视一会儿,噗嗤一声都笑了.和好如初.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玩嘛. 偶先笑一个: 你这样说,搞得我也很尴尬啊,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回!只不过要在适当的时候,呵呵,莫急。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6:55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15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请你也回答我的问题:数量有没有属性?我把属性理解对象物的一些可感觉特征。数是对象物的属性之一,其本身我认为没有属性。既然你把数理解为“对象物的一些可感觉特征”,我想问一下,你是依靠那种感官感觉到“数”这种“可感觉特征”的呢?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15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请你也回答我的问题:数量有没有属性?我把属性理解对象物的一些可感觉特征。数是对象物的属性之一,其本身我认为没有属性。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请你也回答我的问题:数量有没有属性?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28 我当然知道餍足量是你给出的概念,我还认真学习了你对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任何一个欲望产生后,经过消费某种对象使自己的欲望消失时所消费掉的消费对象的数量。我有什么理解上的错误么?请指出来。至于测量“饮水限度”能闹什么笑话,我说的还不够清楚么?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12 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你的想象而已,你觉得这种方法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么?实践中有过这样的操作么?这还只是调查某个人的餍足量,如果是调查全国人的餍足量呢?此外,你括号里的那个注释让我倍感失望,这算不算你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耳光?因为根据你的定义(餍足量:任何一个欲望产生后,经过消费某种对象使自己的欲望消失时所消费掉的消费对象的数量。),欲望是指任何一个欲望,难道房屋转卖不可以是一个欲望么?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里怎么又给排除了?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44 ruoyan 发表于 2010-1-6 16:41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1:53 4、但是就是这个不稳定的量却一直稳定地在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我不知道你如何能够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是采取不完全归纳得到的呢,还是其他方法?我很想了解了解。首先,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说明效用与边际效用理论,可以使难以量化的效用予以量化的表达,逻辑上可以自洽。其次,用这个概念解释现实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于任何一个微观的经济现象,都可以予以可接受的解释。 你举例吧,注意是微观层面的。宏观层面有着十分复杂的演化过程。1、首先,有了这样一个概念……,都可以予以可接受的解释。你这样回复我很奇怪,我质疑的是你凭什么得出那个结论,你却告诉我这个概念有很大的作用,你这不是答非所问么? 2、你举例吧,注意是微观层面的。我没有必要举例。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12 难道房屋转卖不可以是一个欲望么?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里怎么又给排除了?
ruoyan 发表于 2010-1-7 12:43 视觉是一个,有些物体可在视觉上被划分为独立且相似的若干部分,这样的物体才有数的属性。 你该回答了,数量有没有属性?
ruoyan 发表于 2010-1-7 12:57 那只能怀疑你的观察力了。你上自助餐吃饭不是直到根据自己的嗜好吃好为止么?你对各种食物的选择就是相应的餍足量。至于什么全国调查,是不是你学到的任何概念都是经过全国调查?对括号里的转卖问题的不理解,一点都不意外,你总是不去考察一个现象的原因,而总希望直接对现象有解释。从生产资料的生产看不到效用的作用也是同样的毛病。
ruoyan 发表于 2010-1-7 13:02 凭的就是举不出反例,这已经证明这个结论正确。
ruoyan 发表于 2010-1-7 13:08 whm303 发表于 2010-1-6 17:12 难道房屋转卖不可以是一个欲望么?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里怎么又给排除了?转卖是为了获得货币从而能购买其它消费品满足自己的欲望。投资欲望与生产斧头的欲望是一致的,都最终是为了消费,得到效用。这么简单的道理,就那么难理解?我在哪个帖子里,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
whm303 1、视觉是一个,有些物体可在视觉上被划分为独立且相似的若干部分,这样的物体才有数的属性。我们知道,负数也是数,无理数也是数。我想问一下,你是用那种感官感觉到“√2”、“-100”这些数的? 2、你该回答了,数量有没有属性?先把上一个问题搞清楚,我自然会回答。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2:22 1、那只能怀疑你的观察力了。不仅观察力可以怀疑,观点也可以怀疑,你我概莫能外。 2、你上自助餐吃饭不是直到根据自己的嗜好吃好为止么?你对各种食物的选择就是相应的餍足量。我们再复习一下你的原话“提供无约束的消费环境,实际消费并纪录数据和问卷心理调查都可以。”(54楼)你在这里不提“无约束的消费环境”,直接将消费者“对各种食物的选择”称为其“餍足量”,算不算你又一次违反自己的逻辑,打了自己一次嘴巴呢?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2:49 这个问题我在41楼已经回复过,尽管语气上不是很谦恭。既然你再次搬出这个观点,我愿意再回答一遍:假如“餍足量”这个概念是萨老(萨缪尔森)给出的,那么即使有人反驳,仍然可以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名望和影响在那里,他的书有人买有人看,可以成为各个大学的教科书或必读书,他的话有人当《圣经》看,当经文来背。你可以吗? 你要我举出你的“餍足量”的反例,我要求你先证实它的客观存在。如果你不能证实它的客观存在,你还有资格要求别人举出反例吗?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3:10 [ 1、转卖是为了获得货币从而能购买其它消费品满足自己的欲望。投资欲望与生产斧头的欲望是一致的,都最终是为了消费,得到效用。使用这种“无限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糊弄一下幼儿班同学是可以的。说实在话,我都懒得正眼看它一下。抽象的问题这里撇开不谈。在这里我希望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路人甲购买大米,如果用于自身消费,则其购卖行为按照你的逻辑可以由其自身的效用来解释,购买数量由其自身“餍足量”解释,如其用于转卖,该用谁的效用和“餍足量”来解释?你如何知道路人甲购买大米的目的? 2、我在哪个帖子里,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我并没有说你“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而是说你曾经用投资欲望解释过转卖行为。希望你提问的时候把我的原帖看清楚。不过,我找了很久没找到那个帖子,不想再找了。可能我记忆有误,把别人的观点记在你的名下。至此,我收回“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句话,并表示道歉。
ruoyan 发表于 2010-1-8 01:11 whm303 1、视觉是一个,有些物体可在视觉上被划分为独立且相似的若干部分,这样的物体才有数的属性。我们知道,负数也是数,无理数也是数。我想问一下,你是用那种感官感觉到“√2”、“-100”这些数的? 2、你该回答了,数量有没有属性?先把上一个问题搞清楚,我自然会回答。又是不问来源,没有基本的自然数的概念,能有无理数,负数吗?你是在问物体的数的属性是否可感觉到,并没有问无理数是否可感觉到。哪个物体的数的属性是无理数? 哲学的基本观点,一切观念来自感觉。
ruoyan 发表于 2010-1-8 01:20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2:22 1、那只能怀疑你的观察力了。不仅观察力可以怀疑,观点也可以怀疑,你我概莫能外。 2、你上自助餐吃饭不是直到根据自己的嗜好吃好为止么?你对各种食物的选择就是相应的餍足量。我们再复习一下你的原话“提供无约束的消费环境,实际消费并纪录数据和问卷心理调查都可以。”(54楼)你在这里不提“无约束的消费环境”,直接将消费者“对各种食物的选择”称为其“餍足量”,算不算你又一次违反自己的逻辑,打了自己一次嘴巴呢?别人请你客,你随便吃,不是无约束的消费吗?你不会又要问凭什么要请客吧,是不是还要解释请客的钱哪里来的?你怎么那么急切地希望别人打自己呢?可是每一次都是你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已。经济学不是物理学,总是要用抽象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个ABC不用太多说吧。
ruoyan 发表于 2010-1-8 01:41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2:49 这个问题我在41楼已经回复过,尽管语气上不是很谦恭。既然你再次搬出这个观点,我愿意再回答一遍:假如“餍足量”这个概念是萨老(萨缪尔森)给出的,那么即使有人反驳,仍然可以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名望和影响在那里,他的书有人买有人看,可以成为各个大学的教科书或必读书,他的话有人当《圣经》看,当经文来背。你可以吗? 你要我举出你的“餍足量”的反例,我要求你先证实它的客观存在。如果你不能证实它的客观存在,你还有资格要求别人举出反例吗?你不是自诩不唯上不唯书吗?怎么一个概念出自权威的口就是有反驳仍然正确,出自一个网友的口就即便无力反驳也抱定是错误的?我如果告诉你,这是范里安用过的词,台湾学者书上也有,你是不是又要改口说“仍然可以是正确的”? 餍足量是个定义,是对一种现象的称谓,你随便找一个渴的时候喝一次水,喝饱时水的消费量就是餍足量,这么明显的客观存在你就是不承认,还要我怎么证实。 当你自己知道一天最多喝多少水,你在为今天买饮用水的时候还会多花一分钱去买多余的水吗?这不就是餍足量在经济行为中起作用的实证吗?既然我举多少实证你也不承认,那好,你举例。
ruoyan 发表于 2010-1-8 02:06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3:10 1、转卖是为了获得货币从而能购买其它消费品满足自己的欲望。投资欲望与生产斧头的欲望是一致的,都最终是为了消费,得到效用。使用这种“无限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糊弄一下幼儿班同学是可以的。说实在话,我都懒得正眼看它一下。抽象的问题这里撇开不谈。在这里我希望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路人甲购买大米,如果用于自身消费,则其购卖行为按照你的逻辑可以由其自身的效用来解释,购买数量由其自身“餍足量”解释,如其用于转卖,该用谁的效用和“餍足量”来解释?你如何知道路人甲购买大米的目的? 2、我在哪个帖子里,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我并没有说你“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而是说你曾经用投资欲望解释过转卖行为。希望你提问的时候把我的原帖看清楚。不过,我找了很久没找到那个帖子,不想再找了。可能我记忆有误,把别人的观点记在你的名下。至此,我收回“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句话,并表示道歉。1、在用货币的交易中,购买商品方都是要考虑自己的餍足量的。以往的效用理论都是说要考虑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张五常那里是“边界用值”;我是对边际效用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边际效用是餍足量与可消费量的函数。这样就可以说,商品的买卖行为中,买方的经济行为都是有餍足量的影响。在大米转卖商业行为中,该用最终买方的餍足量去解释,作为转卖者的商人不可能不考虑最终买者的需要。促销员们的任务之一,不就是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而需求是收入与需要两个因素的合成,需要因素从量上看,就是诸如“一天最多能消费多少”这样的量,也就是餍足量的概念。“发现需要,然后满足它”,这句商业的座右铭,印证了需要即餍足量在经济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2、好,以后看清原贴,也道歉。
whm303 发表于 2010-1-7 23:10 1、转卖是为了获得货币从而能购买其它消费品满足自己的欲望。投资欲望与生产斧头的欲望是一致的,都最终是为了消费,得到效用。使用这种“无限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糊弄一下幼儿班同学是可以的。说实在话,我都懒得正眼看它一下。抽象的问题这里撇开不谈。在这里我希望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路人甲购买大米,如果用于自身消费,则其购卖行为按照你的逻辑可以由其自身的效用来解释,购买数量由其自身“餍足量”解释,如其用于转卖,该用谁的效用和“餍足量”来解释?你如何知道路人甲购买大米的目的? 2、我在哪个帖子里,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我并没有说你“把投资欲望与喝水的欲望等同了”,而是说你曾经用投资欲望解释过转卖行为。希望你提问的时候把我的原帖看清楚。不过,我找了很久没找到那个帖子,不想再找了。可能我记忆有误,把别人的观点记在你的名下。至此,我收回“你在某个帖子里不是把它作为投资欲望来解释的么”这句话,并表示道歉。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0-1-8 08:26 研究这里的一些问题,不要忘记了解另外一些问题: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 ... 00649&skin=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