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m303 发表于 2010-1-4 19:51
3# 天涯诗客
谢谢诗客同志顶我的帖子。
不过要说到“想”,可能我“想”的要比你多。我没有随手回帖的习惯,回帖大多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比较费时费力,也不可能回复任何问题。
你我的思维可以说早已定型,你不可能说服我,我也无法说服你,辩论下去,最终会陷入口水战,有这个必要吗?
所以,我以你给我的建议回复你:你也回去多想想吧。
首先感谢版主的认真答复。
按照版主对范畴和概念的概念分析:“范畴是概念的综合。也就是说,一概念如果能够分解为多个子概念,则此概念上升为范畴。在构成范畴的概念中,总有一些概念无法继续分解,另外一些概念则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前者是纯粹的概念,后者则既是概念(相对于上一层的范畴),又是范畴(相对于其下一层的概念)。”
比如树对于松树是范畴,对于植物是概念,理解应该不错吧(按照维基的解释,范畴是最高归纳的概念,与版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这里先以版主的分析为准)。松数还可以分针叶松和白皮松等更小的概念,而到白皮松,还可以分北京白皮松,黑龙江白皮松,到某个地域以至地点的白皮松,就是最小的概念了。按照版主的说法,北京白皮松是没有内容了?我以为“无内容”是个有歧义的说法。你听到“北京白皮松”的时候,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么?如果不是,不能说无内容;最小的概念是用感觉赋予其内容的。倒是可以说无法用北京白皮松给其它概念下定义。
但是,最小的概念是无所谓共性的,与北京白皮松一模一样的还有其它什么吗?但只要不是最小的概念就有共性(共同的属性之一,而非1=1,那是同一律,A是A,不是非A)。白皮的松是北京白皮松和黑龙江白皮松的共性。同一性与共性版主说是不同的,我从你的文字只看到同一性与同一律的区别,没有看到共性与同一性的区别,请再指教。
版主认为稀缺性等价于北京白皮松,是个无内容的最小概念,那是错误的类比了。按照版主对于范畴和概念的定义,稀缺性是个相当级别的范畴,而不是最小的概念。
我不认可百度对稀缺性的定义,版主说出了其问题所在“特定主体(人)在特定时期的欲望总是确定的,这不可以看作是主体欲望的有限性?”。我所说的餍足量就是指这个限度量。稀缺性就是物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这个有限欲望(餍足量)时物品的一种属性,具有这种属性的物品称为稀缺物品。按照版主的定义,稀缺物品可是个范畴级别的概念,有稀缺食品,稀缺金属品,稀缺能源品,只要食品、金属品、能源品其数量不足以满足一定时期相应的欲望,就具有了这个时期范围内的稀缺性。这是各种物品在这种状态下都有、也才有的“共性”或“同一性”。这样清晰的内容是“稀缺性就是稀缺性”所能表述的吗?
给定主体和一个时期,如果物品量大于欲望量,大于的部分就是不稀缺的,也同样在为了这个时期的需要我不会再去花费代价购买不稀缺的物品,所以不稀缺的物品不会是商品。虽然稀缺的不一定是商品。比如,虽然一物对你稀缺但对我也稀缺,我愿意自己留着用,不愿意出售,这个物稀缺但不是商品;家庭内稀缺物品也不必为商品。商品必定稀缺,稀缺不一定是商品。所以稀缺性是商品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
再讲实在性、丰富性与商品的关系。版主说稀缺性与实在性,丰富性同样表达了商品的共性,这说法是有问题的:稀缺性是某单个物品成为商品(用于交换的物品)的必要条件,但这单个物品无所谓丰富性,不是一定丰富才可以成为商品;名誉可以认为不是实在的,但仍然可以是商品,可见实在性和丰富性都不是商品的必要条件,即非它就不成立的条件。同时两者也不是充分条件,丰富性的东西,实在性的东西未必就是商品,丰富的树叶品种,实在的山川河流不一定是商品。就是说,实在性丰富性既不是商品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其充分条件。而稀缺性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稀缺性与实在性丰富性与商品关系上的这些重要区别是不能在思维上混淆的。
最后看劳动与稀缺性的比较。劳动是劳动商品的共性,但不是所有商品的共性,劳动商品是商品的一部分,一个子集,虽然是最大的一个子集。劳动商品一定具有稀缺性,但商品未必都包含劳动。劳动产品可以不是商品,商品也可以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也与丰富性等一样,既不是商品非它不成立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有它一定成立的充分条件。可是,稀缺性是非它商品就不成立的必要条件。
把一个对于商品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劳动因素,却当作商品的惟有的“同一性”——唯有的一个共同性质,还不错误吗?
whm303 发表于 2010-1-5 02:08
9# ruoyan
既然是回复你提出的问题,我会尽量坚持下去,或许你能驳倒我,那就另当别论了。我只对我提出的观点和逻辑负责,不唯书,不唯上。希望你也能做到这一点。
1、关于松树的问题。在我看来,你把范畴和概念的顺序弄反了。在你的例子里,我把你提到的名称排成一个序列:“北京白皮松-白皮松-松树-植物”。我认为前者“北京白皮松”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最为具体的规定,因而是范畴;后者“植物”才是稀薄的抽象,因而是概念(后面的关于稀缺物品和稀缺食品等等也是如此)。当然,这个序列还可以继续延伸,后面还可以再加上“生物-物质-存在”,这样,“存在”这个概念就是最为稀薄的抽象,是一个毫无内容的纯形式规定。这样的一个规定,已经超出了经验感觉的范围,只有抽象思维才能加以把握。这里还想提醒一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性质上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有时候是不能类比的。还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顺便说一句,出现这种情况,我不得不感到惊讶。我猜测你应该是认真看了我的回复的,可仍然出现了这样的误解,这只能说明我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巨大的。
whm303 发表于 2010-1-5 02:08
2、关于同一性和共性。我在主贴里已有说明,这里再强调一下。形式上的“同一性”就是“共性”,二者是一个意思,内容上的“同一性”则不是“共性”。为了说明这种差别,我将我的理解表述如下:所谓共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的共同属性;所谓内容上的“同一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与另一类事物(或过程)具有同一性质的关系。
whm303 发表于 2010-1-5 02:08
3、关于稀缺性和餍足量。你说:“稀缺性就是物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这个有限欲望(餍足量)时物品的一种属性”。从你的定义来看,稀缺性应该是物品的“数量”的属性,你却将它赋予单个物品,请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因为按照你的这种定义方法,如果说中国人口相对于其资源承载量过多,那么,“丰富性”就是“中国公民”的属性,我觉得这多少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关于“餍足量”,请你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再来讨论。
ruoyan 发表于 2010-1-5 09:23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如: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按我对你定义的“范畴”的理解,你的“范畴”还贴点边,按你自己对自己定义的“范畴”的理解,北京白皮松是范畴,思维方式“差别是巨大”,但不只是你与我的差距。
whm303 发表于 2010-1-5 10:02
你不认同百度百科对稀缺性的定义,同样,百度百科对范畴的解说对我来说也是废话。我在10楼已经提出了辩论的原则:各人对自己的观点和逻辑负责,不唯书,不唯上。关于概念和范畴我在主贴中给出了明晰的界定,如果我不能遵守自己的规定,那是我不能自圆其说,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你不认同,那是另外一件事。我评论你的观点会遵守你的逻辑,即使有异议,我会首先请求你的解释,直到达成一致。那么,你评论我的观点,请遵守我的逻辑。你在9楼说“以版主的分析为准”,但事实表明,你并没有以我的分析为准,而是以维基百科的为准。
ruoyan 发表于 2010-1-5 09:34所谓共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的共同属性;----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没有共同属性,也不能被归为“一类”;发现共同属性在先,归类在后。whm303 发表于 2010-1-5 02:08
2、关于同一性和共性。我在主贴里已有说明,这里再强调一下。形式上的“同一性”就是“共性”,二者是一个意思,内容上的“同一性”则不是“共性”。为了说明这种差别,我将我的理解表述如下:所谓共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的共同属性;所谓内容上的“同一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与另一类事物(或过程)具有同一性质的关系。
所谓内容上的“同一性”,就是一类事物(或过程)与另一类事物(或过程)具有同一性质的关系。-----------“同一性”就是不同类事物(或过程)具有“同一性质的关系”?谁能理解请教了;既然具有某种同一性质,不可以这个性质划为一类么?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你的观点吧。
whm303 发表于 2010-1-5 10:42
1、既然你说“发现共同属性在先,归类在后”,那么请教一下,这个“共同属性”是怎么发现的?“共同”是指哪些对象的“共同”?
2、关于内容上的“同一性”不是“共性”的例子。比如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定的人总是处在这种关系中,所以,“亲属关系”按照我的定义属于“内容上的‘同一性’”,但是,我还没有听说“人具有亲属性”这样的表述,也没有看到有谁把“亲属性”视为人的共性。如果你看到,麻烦引用一下,以增长我的见识。
ruoyan 发表于 2010-1-5 09:52数量是物品的数量,纯数量有什么稀缺问题?谁能明白“我想吃20”这句话?whm303 发表于 2010-1-5 02:08
3、关于稀缺性和餍足量。你说:“稀缺性就是物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这个有限欲望(餍足量)时物品的一种属性”。从你的定义来看,稀缺性应该是物品的“数量”的属性,你却将它赋予单个物品,请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因为按照你的这种定义方法,如果说中国人口相对于其资源承载量过多,那么,“丰富性”就是“中国公民”的属性,我觉得这多少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关于“餍足量”,请你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再来讨论。
稀缺性是物品的一种属性,但是在特定数量关系下才具有的一种属性,数量关系是属性产生的条件;水本身不一定具有这种属性,只有当一个需要水的消费者存在,且消费者对水的一定时期的需要量(比如一天之内需要10公斤水),大于水同时期内水的总存量时,水才具有了稀缺的属性。
餍足量:任何一个欲望产生后,经过消费某种对象使自己的欲望消失时所消费掉的消费对象的数量。
ruoyan 发表于 2010-1-5 10:35我的稀缺性概念并不与百度的相悖,都是欲望数量大于现有物品数量,只是更为确定,可 观察把握。而你的范畴完全与人家相反。当然难以理解。whm303 发表于 2010-1-5 10:02
你不认同百度百科对稀缺性的定义,同样,百度百科对范畴的解说对我来说也是废话。我在10楼已经提出了辩论的原则:各人对自己的观点和逻辑负责,不唯书,不唯上。关于概念和范畴我在主贴中给出了明晰的界定,如果我不能遵守自己的规定,那是我不能自圆其说,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你不认同,那是另外一件事。我评论你的观点会遵守你的逻辑,即使有异议,我会首先请求你的解释,直到达成一致。那么,你评论我的观点,请遵守我的逻辑。你在9楼说“以版主的分析为准”,但事实表明,你并没有以我的分析为准,而是以维基百科的为准。
你看看你是怎么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马克思的哲学啊,不是你自己的哲学,我想马克思不会有你这样的理解吧,要么你给出马克思或其“主义者”的原文),概念和范畴是分开使用。这是因为概念从属于形式逻辑,而范畴从属于辩证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不完全等同。范畴总是指称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过程;而概念则是指称思维对客观事物或过程的分解,是稀薄的抽象。范畴是概念的综合(什么是综合?不是概括吗?)。也就是说,一概念如果能够分解(什么叫分解?)为多个子概念(什么叫子概念,是不是子集的子?树的子概念是植物?我想像不到有这样的语言),则此概念上升为范畴(是子概念上升为范畴还是此概念上升为范畴?按你的理解,白皮松这个概念有一个松树子概念(这样理解子?),所以白皮松这个概念上升为范畴?)。在构成范畴的概念中,总有一些概念无法继续分解,另外一些概念则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前者是纯粹的概念,后者则既是概念(相对于上一层的范畴),又是范畴(相对于其下一层的概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74424&page=1&from^^uid=3967
ruoyan 发表于 2010-1-5 10:571、比较,归纳。比如,松、柳,槐,人们看到都由干、叶、根组成,于是把具有这个“共性”的观察对象归为一个类——树。whm303 发表于 2010-1-5 10:42
1、既然你说“发现共同属性在先,归类在后”,那么请教一下,这个“共同属性”是怎么发现的?“共同”是指哪些对象的“共同”?
2、关于内容上的“同一性”不是“共性”的例子。比如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定的人总是处在这种关系中,所以,“亲属关系”按照我的定义属于“内容上的‘同一性’”,但是,我还没有听说“人具有亲属性”这样的表述,也没有看到有谁把“亲属性”视为人的共性。如果你看到,麻烦引用一下,以增长我的见识。
2、请比较:人们具有亲属关系这个同一性————人都是有亲属关系的,这是不同人之间具有的共同属性(共性) ,请问有区别么?后一句不可以理解么?这么简单的共识,不需要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