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58 1
2010-01-04
分析:“大萧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背景与传导机制?引用一下
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1)证券市场高涨,导致投机狂热。面对不断上升的股指,人们对股票产生了过高的信心,开始纷纷贷款炒股,却没有意识到在危机时还不起债。被异常庞大的贷款和无节制的投机哄抬上去的证券价格,其水平已高到和收益能力增长无关的程度,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2)信用紧缩导致的生产衰退。证券价格的不断上升,致使美国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接连几次提高再贴现率,融资困难导致工业生产减退;(3)国家政策失当。1930年,为挽救因股市崩盘造成的大失业,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筑起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造成银行更大的衰退,再加上1931年联储局加息,将利率从1.5%拉高到3.5%,并警告银行不该大量自贴现窗口借款,使得债券市场也崩盘,以致于后来联储局虽然将利率降为1%,并维持十多年的低利率,经济仍然萎靡不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恶果。
2、东南亚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有这么五点:
一、ZF过度干预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式的体制必将导致经济过热等重重隐患,由此埋下危机的种子。
二、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时出现急功近利思想,此外还导致国内经济过分依赖出口。
三、亚洲国家和地区竞相放宽争夺外资的政策,在这一竞争中盲目地取消吸引外资的限制。
四、亚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造成出口形势恶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出现,同时造成该地区汇率波动的联动效应的出现。
五、僵硬的汇率制度所导致的双重效应,也是造成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的主要原因。
3、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点:(1)金融杠杆使用过于泛滥,并且监管不足。衍生品可能是美国最为泛滥的金融创新,由于能产生巨大的杠杆效益,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很多金融工具经一些机构打包后就以其他形式的卖出,再经下一人打包再卖出,这样就造成创新工具过于复杂,衍生品链条过长,使得一些监管机构不能有效管理,同时,在层层打包出售的过程中,各机构的审核责任也随之降低,潜藏风险加大。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以立法为主的国家,什么事都得依法行事,对于金融界也不例外,而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根本就无法及时地立法来进行监管,这使得部分投机者乘隙而入;(2)对以资产为基础的市场繁荣信心过大,美国一直在经济上居于霸主地位,认为他们的经济会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从而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使得买不起房的人也开始频繁买房,最终造成了房地产泡沫;(3)美国超前的消费习惯,缺乏危机意识,再加上ZF缺乏对个人信贷的正确引导。ZF只是一味地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却没有在个人信贷问题上做点功课,使那些还不起债的人也一窝蜂地去买房,去贷款。原以为这样的繁荣经济会一直持续,却不料发生了利率上升,房价下跌的状况;(4)机构官员的腐败。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使得美国的稍微难以收回的贷款就被打包成证券出售,而在信用评级方面,不得不说存在一些官员的腐败,或许在一顿饭上就能将信用额度不高的债券评为AAA级,造成银行难以辨别适当的信用度。(5)监管组织的冗长。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伞式监管+多头监管的体制,以美联储为主,但同时对于不同业还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格局,使得监管组织冗长,责任不能到位,一但发生了差错,便无法准确地寻求责任,而各监管机构又互推责任;(6)过于依赖一些经济指标。美国的银行界认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便可以自由经营,在贷款方面也开始大胆起来,却不知并不是银行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便可以高枕无忧。有调查显示,在美国破产的银行中,也有30%的银行同样达到了8%的资本充足率;(7)投机者和银行界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贪婪,远未考虑子孙后代的负担.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盈利,他们不断创造出杠杆效益极高的金融衍生工具;(8)此外,国家领导人处理不当造成的政治困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6 23:57:30
次贷危机的原因说了很多,也没有错,但仍忽视了一点,这一切原因中虽有很多偶然因素和个人因素,却没有提到一条必然原因,就是资本为了获得利润,在这一阶段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的潜力都消耗殆尽后,采取了金融修复的形式,以牺牲国内工人阶级和国外利益为代价,获取短期暴利,由于这种修复模式从来都是短命的,所以始作俑者绝不是无法预期到这一后果,而是走一步算一步,危机前夕先走为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漏洞,并将替罪羊归结为一些泡沫中有所获利但实力较弱者的贪婪和不道德或者政府管理者的不明智等等,当然,这不是一个阴谋,也不是少数大资本家做到的事情,而是发达国家多数行业的多数大资本家通过“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通过游说和干预政府来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达到的,出发点是自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不过最后是劳动者的集体损失和资本家内部的重新洗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