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直接借贷凭证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不足。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去年12月18日,中国财经年会“2010:预测与战略——后危机时代的变局”上,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表示,目前银行承担了我国经济的大部分风险的现状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大幅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王东明指出,2010年转型和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经济中最为迫切的难题,在此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本市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据统计,09年1月—10月份,我国银行体系新增信贷规模近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4%,创造了1996年以来的新高,预计全年新增贷款接近或超过10万亿元。09年前三个季度,企业的股权融资已经超过3千亿元,企业的各类债权融资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对于银行信贷数字远远高于股权融资的现状,王东明指出,首先,要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扭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的局面。2009年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超过全社会融资总额的70%以上,来自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只有20%左右,其中股票融资占比不到3%。“这种融资格局使得我国经济的风险大部分集中到了银行体系。”他说,“因此在未来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应该更多的利用股权融资、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的功能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各项政策表明,2010国家将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七、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趋严重,国际社会的压力已不容回避,低碳经济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以低排放、低消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必将第四次掀起全球经济变革的浪潮,我国经济也必将在第四次浪潮中崛起,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引擎。低碳经济,是人类发展遵循的必然道路,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就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回顾2009年,锂电池股、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成为了市场最热门板块,因此展望2010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碳经济的大幕才刚刚拉开。驱动行情的首要因素已经从石油转变成了政策,这点其实在2009年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八、政策退出
虽然不知道各国政府用于刺激经济的资金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了资产领域,但是全世界的央行和政府都感觉到在资产领域是有泡沫的,现在各国政府对于以下三个方面都感到束手无策,第一没有办法测量出泡沫有多大;第二没办法确定资产泡沫对于经济有多大危害,比如剔除输入型通胀后的核心通胀是跟消费相关的,通胀的发生就需要有资金流入消费领域,资产泡沫要转变为通胀,除非大家把积聚了泡沫的资产变现,用于增加消费,使得供不应求,从全球的情况看,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第三不知道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这是全球性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可以动用行政手段,但美国就只能加息手段,所以美国更加难以抉择。
明年全球的一个主题就是刺激政策的退出,危机中的经济就像一个病人,刺激政策就是治病的药,现在我们看到经济在恢复,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停“药”而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所以除了赌泡沫继续上涨的投机客外,大部分人都会期待刺激政策的退出。但是从退出策略上看,为了不影响信心,没有人愿意提政策退出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等到经济完全恢复的时候,再告诉大家其实刺激政策早已经退出。
九、智本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劳力经济阶段、资本经济阶段,现在则进入了知识经济阶段。劳力经济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资本经济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而在知识经济阶段,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占有和配置。在这一阶段,知识上升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即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时代,是以知识为主导,以知识与载体相结合并进行智本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链式经济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日益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的,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它是能够按照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所以,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市场规律的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决定了人类无论应用什么的管理科学和管理工具,最终都是在为知识的智本化服务和做支撑。由于创造知识价值的最重要生产资料是每一个自然人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那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首次上升为企业组织中知识和智慧的“内存”。这也预示和标志着自产业革命以来持续几百年的生产资料同劳动力分离的格局从此出现“逆转”,即作为生产资料的知识与掌握知识的劳动力的一体化。这一变化引起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变化,将最终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经济体制、国家观念和企业管理形态。
由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上升为企业组织中知识和智慧的“内存”,那么掌握和控制这个“内存”的人就成为了企业组织的灵魂和核心,甚至是主导,这类人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也不再是白领阶层,而是企业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区别于任何有形资产的折旧、损耗,知识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不仅不会消耗,而且越使用越有价值,越激发越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知识型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然而,一个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决不能只依赖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知识型人才,而是要依靠一个由多名知识型人才和具备完善的智本化系统的知识型企业组织,也可称之为学习型企业组织。架构和打造这样的企业组织,最实效和适合的手段和通路就是“孵化管理”。
十、重组与竞争力
五年前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数量196家,截至今年底是131家。明年要缩减至100家,重组无疑将是明年央企改革最大的话题。眼下的国资委,在央企重组方面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最初的“扭转央企行业分布过宽,资源配置不合理”,逐渐调整为“扶持行业排头兵”。国资委人士称,现在央企里面各个行业的排头兵基本都已经确定,明年的重组将主要在中小央企中进行。国资委正在筹备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投二号”将会成为重组的关键,一大批规模较小、资产较差的央企都会被放到这个公司里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央企重组就此会画上句号。”上述国资委人士表示,“大重组结束,小重组随即开始,被放进‘中投二号’的企业还将进行新一轮的重组整合,该破产的就破产,能合并就合并,也不排除有一些还会单独存在,现在看来这一轮整合的难度也不小。”
2010年,央企依然会是海内外并购市场上的最活跃者。数位国资委官员和国资专家都对这一趋势表示认同。除了央企内部重组与央企对外并购这两大主要动作外,提高企业竞争力被不少国资委人士看成是2010年央企的重任之一。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期数次在央企调研中要求央企明年要大力推进研发,占领行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给了我们比较好的机遇,正是竞争对手比较艰难的时候。我们要在研发上加大力度,不然我们始终会是被动的。”
2010年,也正是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后日期。目前131家央企中已经开展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的有24家。央企改革可以说是我国所有改革的重点。这么多年,央企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最主要的“定海神针”。央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有些产业本身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国资委成立以后,主要目标是把一部分央企做大做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央企数量压缩,主要目的是培养央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央企的重组,把过剩的产能消灭掉。这样,虽然央企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其竞争力和效益均有所提高。央企品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这是中国所有企业发展共同关心和面对的核心问题。因为,中国品牌“软”在内核,一是缺乏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数量太少,影响力也不够大,几乎没有什么国际知名品牌。二是缺乏生命力。品牌周期短,附加值少,对经济的贡献度低。虽然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个品牌,但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足两三年,这与国际品牌动辄百年历史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期待,2010年中华大地上,国际化大品牌的重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