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uanzhen0715在2006-1-30 16:12:00的发言:…但我想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没有变的话即使东西想贵也贵不起来…
这句话是关键之处。“通货”真地不变,就不可能“膨胀”了。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有区别的,顾名思义,强调的主体不同,背后的原因也可能不同。
本来,如果真地能观测到“通货”(流通中的货币——实际发挥货币职能的各种东西)究竟几何,判断“通货膨胀”就不需要用“物价上涨”作替代标准了,通货膨胀的本义就是通货(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在增加——通货的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并保持相等,并不叫通货膨胀。但是,“通货”是极难观测的,无论是它的“需求”,还是它的“供给”。而价格相对于通货更易于观察(虽然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究竟什么东西的价格上涨才有资格算“通胀”),人们一般就以价格上涨作替代指标。局部的、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并不能叫“通货膨胀”,只有全局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才能叫“通货膨胀”(这时通货增加成了唯一的解释原因)。
不过,现实中也很难看到“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的情况——除非政府大规模地、明显地搞通货膨胀政策。一般人们设计一个(包含许多商品种类的)“价格篮子”(综合物价指数),以其升降来标示“通货膨胀”。当然,这与本义上的通货膨胀还是有区别的,但人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标示通货膨胀。
如果综合物价指数上涨,一般情况下,“通货”都是在增加的(虽然无法观测到具体增加了多少,虽然我们的出发点可能并不是增加通货);等价地,如果“通货”真地(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增加,综合物价指数一般也不会变化太多。
通货的变化是很“诡异”而微妙的,仅仅“货币流通速度”就让政策制定者们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