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在引入中介变量(mediator)之后,原自变量X对于因变量Y的系数应该会减小或者变为不显著,因为一部分效应被“中介”了。但是你提到的情况——在加入中介变量后,X对Y的影响反而增强,这确实与我们对中介效应模型的预期不符。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中介变量”并不是真正的中介变量,而是另一个自变量或调节变量(moderator),它与原自变量X存在某种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或者正向关联,从而在模型中增强了X对Y的影响。具体来说:
1. **交互效应**:如果Z是X和Y之间的一个调节变量,并且X和Z的交互项显著,那么这种情况下看起来就像是X对Y的影响变大了。
2. **共线性问题**:当中介变量与自变量高度相关时,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问题。这会导致估计标准误增大,系数可能因此变得不稳定或异常。
3. **反向因果关系或共同原因**:如果X、Y和Z之间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因果路径或者它们都受到某个未观察到的变量的影响,那么简单的中介效应模型可能无法正确地描述这种关系,从而导致误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你可以:
- 检查中介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相关性。
- 探索潜在的调节作用或交互项是否能解释系数的变化。
- 考虑使用更复杂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中的因果路径。
总之,当观察到“直接效应”大于“总效应”的情况时,需要仔细检查中介变量的性质以及模型假设,可能需要调整分析策略或采用更复杂的方法来准确地解释数据。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