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yan 发表于 2010-2-16 01:06 
先要弄清楚“主观”与“客观”的定义,才能进而分析所谓“事实变量”与“价值变量”。
你感觉饿了,这是主观还是客观?你喜欢兰色,这是主观还是客观?
因人而易,未必就是主观。人各有自己的面相,因人而易,但这是客观。
“能观察到”不是判断客观的标准;“主观”也不一定是“偶然”。
主观与客观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主观是观察者的“意识”,客观是意识的“对象”。如果一个观察者的“意识”同时是另一个观察者的“对象”,那么这个被观察的“意识”对于那个“另一个观察者”来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自己的意识不能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所以自己的意识对于自己永远是主观的。
“意识”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对象,其特点已经不易观察;而当两个观察者互相将对方的意识当作自己的观察对象,并据此确定自己最后的“意识”,已经是在博弈对赌了。赢家是最后正确猜到对方“意识”的一方。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有对赌的成分。所以,我以为,股票预测难,不在于其属于“价值变量”,而在于当这两个“客观事实变量”——对赌双方的“意识”,互为因果时,第三方观察者的获取信息速度和判断速度不及两个“事实变量”的变化速度。
关于休谟的鸿沟(或铡刀),关键在“应该”的标准。当一个运动是有目标的时候,以这个目标为标准才可也就可判断是否应该。纯粹事实问题一般都没有目标的考虑,所以从“is”推不出“ought to be”。但是当一个物体的运动“事实”上是有目标的时候,也就可以从这个“事实”推出“应该”。比如基因。基因无疑是一个事实,但是基因是一个有目标的存在,以复制自己为目标。从这个“事实”出发,可以推出:凡是有利于复制自己的行为就是“应该”的。这样看来,“价值”是寓于“事实”之中的。
我以为,一般而言,生命体(基因)与“目标”的概念是互为存在的充要条件的。当且仅当生命体存在,目标就存在了。所以,“is”与“ought to be”这个鸿沟至少在单体生命身上,已经添平了。在群体生命体中,应该问题与事实问题是否可以同一,要看群体是否有共同的目标。如果有且这个目标是个事实,则群体的“价值”也寓于“事实”之中。
ruoyan新年好。
要分析事实变量和价值变量,需要首先弄清的是什么是事实判断什么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就是判断客观存在的状态,简言之就是“是什么”。
价值判断就是判断客观事物对人的有用性,简言之就是“好与坏”。
表示事物客观状态的变量就是事实变量,如质量、体积、数量、温度等等。
而表示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结果的量叫做价值变量,如满意度、从坏到好的划分等等。
因人而异,是针对价值判断而言的,不是说人这种事物的个体差异的。你和我长相不一样,这不叫做价值判断的因人而异,你的长相和我的长相的差别,在任何一个第三者看来都是“确定”的。但是,是你漂亮还是我漂亮,这个固定的长相差异在不同的第三方判断来说,就不同了,有人说你漂亮而有人说他喜欢我的长相,有人说你不好看,有人不喜欢我的相貌。
自然事物,没有“应该”“不应该”之说,存在即合理,或者说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该”的。该或不该纯粹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