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分章 平衡与稳定
【88:4.12.9.2】
第3节 新体系如何实现稳定的平衡?
【88:4.12.9.2.3】
3.1 论经济失衡
①经济出现各种危机,很多时候是由于失衡导致的。
失衡,很多时候体现在(源自于)收入分配的失衡,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均衡。
分配失衡,不仅是经济增量分配的失衡,也涉及经济存量分配的失衡。增量分配的失衡,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存量显现显著的失衡,社会中明显分为穷人群体和富人群体。
失衡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的失衡,也涉及投资、消费的失衡。消费失衡表现为消费的不均衡。
因为涉及诸多变量,所以想解决失衡比较困难。往往按下葫芦起来瓢。
失衡,首先是因经济模式的内在缺陷造成,其次是由于经济上存在诸多环节和变量,存在很多变机。
这些情况导致经济不稳定。或者说,现行经济模式下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不稳定的。
就是说,经济失衡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无解。
②现在的经济学家都是只看一两个方面,或只看增量,很多不看存量。以为自己能弄明白,自己能调整。实际现行经济千变万化。调来调去,还是不如意。
作者狠,一下建个圈,让经济规范、标准起来,未来就好调了。
未来经济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增量分配不均衡、消费不均衡、存量储蓄不均衡问题。
3.2 新体系如何实现稳定平衡?
未来经济如何实现平衡?后面一些章将进行全面的、详细的阐述。在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些方式。
3.2.1 未来经济模式可以保持供需平衡
①未来经济的规模可以不断扩大。对应于经济增量,如果体系内的需求不足,供大于求,无法实现供需平衡,可以给体系内部增加人员,用供大于求的(部分)经济增量满足这些新进入的人各种需求,使供给与需求对应,实现供需平衡。这样做,可以让更多人实现就业和保障。
同时,可以用一部分经济增量适当提高体系内人员的待遇。
②随着体系内人员增加,可能出现供给不足,供不应求,体系内则增加投资,增加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也包括提高服务的能力,使各方面能力可以满足需求。甚至适度超过需求,达到供大于求。
③上述①和②的两种过程可以交替进行,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需要就业和保障的人全部进入新体系。
这样的过程,有些像中国老一代经济工作者所说的“面多加水,水多加面”。
新体系通过这样的过程把蛋糕越做越大,直到把所有应该涵盖的人都拉进保障全体人民的新体系,直到实现全民就业。
当所有应进入新体系的人都进入了新体系,实现了全民就业,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高体系内人员待遇。当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当全体人民获得全面保障,则可根据情况和需要保持经济平衡,维持现状。
3.2.2 增量和利润用于增加就业
①通过前面未来经济模式、新体系如何实现供需平衡的初步介绍,可以看到,新体系能够用经济增量、用企业利润来增加就业。通过增加就业实现经济真正平衡。
②在本篇开篇已说明,阐述未来经济模式的经济学称为未来经济学(或最优经济学)。实际上,未来经济学也可以称为平衡经济学或极限经济学。因为未来经济模式实现了真正的经济平衡和稳定的经济平衡,经济达到了或接近了最优状态。因为在未来经济模式下,最大限度实现平衡,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经济平衡。
【最大限度有多重解读,其中之一就是未来经济模式可以实现(有能力实现)能力最大利用、最小能力冗余的经济平衡(供需平衡)。】
3.2.3 帮助新体系实现平衡的后备队伍和保障人群
在新体系中有两个群体,一个是后备队伍,一个是保障人群。后备队伍如同目前的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来自于体系内税收,不同的是,后备队伍提供各种服务,补充各种服务缺位,有些服务也是收费的。保障人群主要是各种弱势群体,这部分人由新体系予以保障,保障水平基本接近于体系内普通人的收入水平,甚至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更多的保障。
在未来经济模式的经济平衡中,补充上后备队伍,再加上保障人群,可以弥补需求缺口,可以实现供需平衡。最终实现经济平衡。
3.2.4 新体系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新体系的保障人群包括各种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重病患者等。
目前,世界各国财政一般缺少足够能力对所有弱势群体给予保障。尤其是给予足够的、全面的保障。未来,新体系有这样的能力。
3.2.5 新体系的经济平衡与沉淀资金
在现行经济中,有许多本期收入和利润不用于消费和投资,成为沉淀资金,使现行经济无法实现供需平衡。
在新体系的未来经济中,对沉淀资金采取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新的方式有助于实现经济平衡。
体系内剩余的、储蓄的、不消费的、不投资的沉淀资金在未来经济模式下可用于两个方向,一是用于投资,扩大生产量,二是利用这些未消费的经济份额(经济增量)增加体系内人员,保障更多人。
【既然你储蓄,不消费,那么就让新人来消费。你的储蓄,你不消费的部分货币,给你记着,给你挂账。你需要消费时,再用其来消费。
现行经济模式做不到。未来经济模式能做到。】
3.2.6 新体系的一些特殊措施
在新体系中,可创造多少产品,可提供多少服务,就对应多少消费,就可以满足多少需求。
有时,有些产品暂时短缺,有些服务短期无法提供。如果在收入、工资中已进行相应分配,则可以短期在收入的相应子账户内封存这些货币。待产品生产出来后再解封,满足相应需求。
这些因短缺而封存的货币、消费、需求,实际与预售类似。
一些产品、服务出现短缺,可以等生产出产品时,或者有能力提供服务时,再根据需要、根据规则,采用抽签、排队、限购等方式进行分配(或者自由购买),满足需求。
这样可以应对一些暂时的瓶颈,打破束缚,让更多人更快地加入新体系,更迅速地发展扩大新体系。不过,这些瓶颈和束缚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不能让人们的收入和货币无限期地封存、空挂。
3.3 体系内外的贸易平衡
①新体系需要同体系外进行一定的交换,交换自身所缺的资源,确保新体系可持续。
新体系应与体系外保持平衡,体系内外要基本平衡。这如同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平衡,交换的价值保持平衡。
②体系内有些领域需要有较高的利润率,需要收取较高的营业税,这可能会让一部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比较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比较高。这可能导致体系外不太容易接受体系内的产品和服务。
因为体系内需要与体系外进行一定的交换,所以体系内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体系外的价格。如果体系内价格过高,则难以实现体系内外的平衡。
③如何确保体系内外平衡?有很多种选择方式。
一种选择是带有一定强制性地让体系外国有企业与体系内进行部分产品交换。也可以制定制度性的措施,让ZF机构(国家财政)接受一定量的体系内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合理的、正确的选择是体系内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确保体系内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体系外大体相当。这样可以基本确保体系内外平衡。
体系内还有一种很好的选择,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即使一部分产品和服务价格略高,体系外也会接受。体系内实际可以提供很多优质服务,可以从体系外收到很多体系外货币,确保内外平衡。
为了保证体系内外的平衡,新体系还可以充分使用体系内的保障和供养的人员(主要为后备队伍的人员),以较低的服务价格为体系外服务,换取体系外的收入,购买体系外的资源。这也是确保内外平衡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