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实现就业的两种不同方式
1、需要先探讨全民就业的就业方式
研究全民就业问题,需要先考虑就业的方式。
要解决所有人员就业需要回答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最终实现全部就业的就业方式。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出现过不同的解决就业的方式。这意味着将来要想解决全部就业,解决的方式可能有不同,存在着不同的选择。
我们需要先行确定,未来要实现全民就业,需要选择哪一种就业的方式。
这可以先设想能全部解决就业,再探讨应该以什么方式解决。
2、两种不同的就业安排
每一个就业的人需要有收入来源。收入来自哪里?一切收入应该来自企业。单一的个体经营和劳动也可以视作一个企业。
就业人员的收入出自于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从宏观上看,人的收入来自企业的成本、利润和税收。
人的收入出自企业,企业承担了就业的成本。这样就产生两种承担方式:一种是安排就业在企业内部,企业直接承担就业人员的成本;另一种是安排就业人员在企业外部,企业通过上缴税收和利润承担就业人员的成本。
3、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呢?
1)第一种方式
假设企业在前期正常经营,内部人员的数量正符合生产需求,产生了经营利润。这时,企业可能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增加投资,改善现有员工的工资待遇,合理扩招生产所需的人员。剩余的利润有可能是大部分的利润,按照我们假定的承担方式,用于在企业内部供养其他就业人员。这些其他就业人员是超出生产合理需要的人员,他们的工资也是企业的人员成本,以后将进入企业的总成本之内。即企业的人员成本可以分为生产直接需要的人员成本和其他供养的人员成本。
这种就业安排,是把需要供养的冗余的就业人员安置在企业内部。他们的工资收入看上去有持续性,是有保障的。前提是企业存在。
这种方式的益处,是可以直接缩短工作时间,让企业原有生产人员和新供养的就业人员轮换工作来改善所有员工的工作状况。这种工作方式,大家的工作都可以比较轻松。
但是这样解决就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1)这种安排将使企业内部的人员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利润率会越来越低,企业在与外部的企业竞争中将失去竞争力。
(2)企业的总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使民众的消费需求减少,进而使企业的产品销售减少,使生产无法继续扩张。这样下去,最终会导致再进一步安排冗余人员的就业无法持续。
(3)这种用企业利润来增加就业的安排如果推广会从宏观上导致各行业的企业从利润不一走向利润趋同。利润越高,安排的冗余就业人员越多,企业的包袱越大,导致最终企业的利润归零。这时再安排就业就会无法持续。
这种就业解决方案最终在竞争中将导致企业难以生存。这是一种负向激励的制度安排,不可持续。
以上的讨论分析,同时说明了在过去一些年中国的国有企业办社会,在企业内部供养很多人的方式是错误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国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遇到整体困境,被迫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抓大放小,事实充分说明了这种方式的错误和弊端。
即使安排就业人员的增加比例小于利润的增加比例,这种方式也是不稳定的方式,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和生存,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所以,第一种方式不能选择。
2)第二种方式
这种方式假设企业在一个新的体系之内,新的体系内的所有企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的生产企业,就好像是一个大集团公司下属的生产企业。
假定企业前期经营产生的(税前)利润,除了按一定规则以较小的比例用于增加投资、改善内部员工的待遇、合理扩招人员之外,其它大部分的企业利润(即剩余的收益)按照已约定的就业承担方式,由这个新的体系来支配。对企业的剩余收益,新的体系可以直接收取,就好像母公司从子公司收缴利润。新的体系从企业所取得的剩余收益,主要用于供养其他人员就业,或用于再投资。被供养的其他人员,在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外部就业。
从企业收取剩余收益,新的体系也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来收取。
这种方式有如下优点:企业按生产需要可直接雇用较少的就业人员,可以保证生产企业一直以较低的内部成本经营,企业产品和服务价格可以较低,产品和服务就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也将比较强。企业可实现较低的产品价格,意味着消费者以同样的收入可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更多的福利;较低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可以让更多人消费得起,可以有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更多的消费者也意味着企业有更大的市场。
在后面会说明,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企业生产与解决就业的接近同步的良性增长。
4、未来的选择
解决全面就业,也需要从以上两种基本的就业方式中去选择。无疑,应该选择第二种方式。
未来经济模式下的新体系就是采用第二种方式。
【2014.1.31 23:12 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