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10 7
2010-01-08
让我们暂且跳出《蜗居》的叙事范围,就“《蜗居》这个电视剧在现代大众传播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这个事实来玩味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作为一部商业现代都市剧,毫无疑问《蜗居》是成功的,不论是从商业效益上讲,还是文化轰动上来说。但是,这个成功对于我们的文化到底有何意义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自从《蜗居》问世之后,其就陷入了“表现—评论—被表现—被评论”的文化怪圈,一时间《蜗居》成为了一个文化命题,各种观点或相互融合或针锋相对,各大论坛“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在这个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不可避免会出现“大范围的信息垃圾”现象。

其实,《蜗居》是一个“文化现象”,《蜗居》本身引发的评论更是“传播热点”,更具有文化批评和研究价值。此处,我并不想和那些诸如“该不该当二奶”此类的讨论产生任何交集。

值得注意的是,有评论提到“《蜗居》反应了大型资本的两幅面孔,塑造了资本的两面性”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存在一个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时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和马克思用“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描述的社会场景是相类似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蜗居》中现代人遭遇的困境都归罪于“大型资本的压榨”就不太全面了。在海藻姐妹两人的一次如同“做过山车”般的“大城市体验”中,他们是见识到了“城市生活中的麻木和虚伪”,这都是不言而喻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蜗居》这部影视剧给我们提供剧情的方式并不是严格按照线索的,在其略显复杂的内容之内,虽然作者想刻意的展示给读者“明和暗两条线索”,但是如果我们严格的进行“逻辑审查”的话,我们会发现《蜗居》的剧情是以一组组并不能经得起“因果推敲”的“碎片”堆砌而成的。

这些碎片,就是所谓的“悲剧碎片”。更有趣的是,《蜗居》靠这些“悲剧碎片”勾起观众们的“视觉刺激”,从而激起文化波澜,《蜗居》刹那间成为了“文化热点”。然后对《蜗居》的评论接踵而至,靠“文化热点”开辟了“热点文化”。
就这样,一幕幕的悲剧通过电视传媒展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冲动,但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思考。或许,在现代社会,文化早就披上了“伪面孔”,也许现在已经没有“文化”的真实存在,“文化”已经“文明”吞没。在“文化”的包装之下是“稍纵即逝的文化快餐消费”,一切都没有了逻辑和深度,有的只是“瞬间刺激”,人们已经不去追求“思考”,追求的只是“冲动满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8 13:20:37
也许现代人追求的东西都过于肤浅了 其实也怪我们 生活节奏太快了 太物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8 13:38:10
人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8 14:48:28
我们会发现《蜗居》的剧情是以一组组并不能经得起“因果推敲”的“碎片”堆砌而成的
那又怎么样?文化历来如此,经不起因果推敲的才叫文化,因为没办法将其归类为什么东西,也不需要去跟他的逻辑关系较真。

说白了文化就是符合大众需要的民俗的东西,作者非要求蜗居要有逻辑、要有深度、要符合极少数凡事喜欢追问逻辑关系的人的口味。我就奇怪,作者干嘛不去关注更多民生问题,批判一个电视剧岂不屈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8 15:15:10
“该不该当二奶”也能拿来辩论?

我的回答,爱当不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8 16:23:59
据说在美国,有一个“二奶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