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316 0
2010-01-08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也发生过一些价格波动。目前,这些波动基本上都已平息,未伤害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今后,正确认识价格波动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及特点,并在我国宏观调控中予以充分考虑,对保增长、扩内需至关重要。    近年我国市场价格波动原因
    一是由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导致。2004年的粮价上涨,是在2000年-2003年连续4年当年产量不能满足当年消费,全社会粮食库存逐年减少的背景下发生的。2003年的粮食产量由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的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当年产需缺口超过500亿公斤,其中,稻谷当年产量1607亿公斤,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减少近400亿公斤,当年产需缺口近300亿公斤。2007年以来的猪肉价格上涨,是由于前两年猪肉价格偏低,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加之上年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猪蓝耳病导致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使供求严重失衡所致。2009年由于我国生猪饲养收益较好,生产大幅增长,生猪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到6月中旬猪肉价格每斤已降至10元左右。
    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几次大的粮食、食用植物油及成品油、化肥价格上涨,都是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如2003年10月中下旬和2008年2月底、3月初的食用油价格波动。2003年10月,美国农业部发布2003年全球大豆减产10%的消息,使国际市场大豆、豆油期货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扬,随后便引发了当年10月中下旬的我国国内食用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2008年2月底、3月初的国内市场食用油价格大幅波动,也是在美国农业部1、2月连续发布全球大豆减产、库存大幅下降及国际市场大豆、豆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发生的。同年3月,国际大豆、豆油价格分别达到历史高点。3月底,国际市场大豆、豆油期货价格又迅速回落到每吨440美元和1135美元的水平,国内市场大豆、豆油价格也相应出现回落。
    三是突发事件引发的价格波动。2008年下半年突然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则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面很快从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均出现明显衰退,使得国际市场钢铁、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需求快速下降;由于国内外初级产品的相关性较强,国际贸易额也比较大,国际市场的低迷很快传导到国内,进而引起国内市场钢铁、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快速回落。
    价格波动的特点
    一是涨跌幅度大。以2004年大米、2007年猪肉的价格为例,从36个大中城市单月价格涨幅看,2004年3月,粳米零售价格比涨价前的2月上涨17.83%;2007年5月,猪肉价格比涨价前的4月上涨10.62%,分别比此前平常年份的月度价格涨幅高出17.22个和9.98个百分点。
    二是传播快。几次价格波动都先由少数城市发端,然后,通过周边城市迅速蔓延到全国,涨价传播很快。2003年“非典”引发的价格波动,从广东、广西等地扩大到全国约1个月左右时间;2004年2月的大米价格上涨由宁波、广州、长春等城市扩大到全国多数城市约半个月的时间;2006年11月的面粉价格上涨由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扩大到多数地区,不到半个月时间。
    三是影响大。价格波动对市场相关商品、购买行为、生产养殖及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2004年2月的大米价格上涨不仅带动了面粉价格上涨,还拉动后续产品,如猪肉、鸡蛋价格分别上涨4.26%、8.46%;2007年5月的猪肉价格上涨则相应带动牛肉、羊肉价格的同步上涨。有些价格波动,则引发了部分地区商品的集中购买和抢购现象,如2003年“非典”期间的一些地区抢购粮食、食盐、药品现象等。
    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常有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避免所有价格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国际环境、宏观政策、市场预期等多因素作用下,市场商品价格呈现出波动态势,同时,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1997年以前,GDP和CPI的变动虽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其相关性是比较强的;1997年后,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呈现强劲态势,经济增长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上游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对生产资料特别是资源类生产资料价格形成较大上涨压力,而下游消费品市场逐步转变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行业产能过剩比较突出,企业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同时,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等因素又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价格总水平保持了低位温和上涨态势,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征。相对来看,GDP和CPI之间的相关性有所降低,但总的趋势是相对应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短期均衡关系,且存在中度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二)价格波动是经济增长状况的重要反映
    近几年,我国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而消费则持续下降,高投资、低消费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主要依托投资和出口,通过需求拉动以及外部输入引起的成本推动方式对我国市场价格产生主要影响。若经济增速相对合理,市场价格运行会比较平稳;若经济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将改变社会总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就业、城乡居民收支等状况,并通过商品、货币等市场以及价格预期来影响市场价格,上下游产品价格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影响生产资料、工业品以及消费品等价格,引起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价格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状况的晴雨表。
    同样,价格波动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价格波动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物价下降,居民即期购买力上升,反之,购买力下降。二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出口能力。同时,如果国内价格波动使得国内外商品价差有所变化,也将直接影响企业出口形势。三是价格波动会影响商品价格预期。可能会加大对商品和资本市场的冲击,进而对经济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
    保增长、扩内需的几个价格关键点
    (一)保持市场供求相对平衡、价格总水平相对合理,是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保障
    从历史经验和当前情况看,价格总水平的高低同经济增长、需求变化密切相关,物价控制在适度范围,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利于市场需求的有效提升。近几年,我国经济相对稳定,GDP增长均在10%左右,价格总水平保持了适度上升,多数年份CPI在3%以内,总体相对合理。今年,鉴于我国GDP增速目标为8%,应避免价格过度下跌,也要提前预警未来年份的价格过度上涨。今后,要进一步增强价格监管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要对价格波动时刻保持警惕,加强日常市场供应和规范价格秩序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大的价格波动的发生和蔓延,特别要抓好价格改革工作,充分考虑价格水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综合利用补贴、税收等手段,择机分区域、分层次、分强度加快推进,并做好后续的协调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是保增长、扩内需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当前,全球经济明显下滑、国内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为我国扩大储备规模、完善多元化的重要商品储备提供了难得良机。要尽快提高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能源、生产资料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规模和能力,构建统一、高效、有序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来减轻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减缓外部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保障国家安全。要健全储备制度,构建高效有力、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国有储备监管体系,综合考虑商品的重要性、周期性、对外依存度、可替代性等因素,以有限的国家财力实现商品储备的多元化发展。今后商品储备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快原油、肉类储备库建设,大幅提高储备规模和能力,改善现有粮食储备条件,加大收储效率,调整储备区域结构,保持相对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其次,择机启动钢材、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国储计划,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商储;最后,对于煤炭以及铬、锰、钨、钼、稀土等资源性的稀有矿种,要采取区域性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商品储备模式。在储备过程中,要适度调整国储、商储比例,特别是要利用充裕外汇对对外依存度较高且依存度在不断增加的商品实施重点储备。
    (三)建立健全经济情况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对保增长、扩内需具有长远意义
    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起伏较大,市场价格也波动频繁。从长远看,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经济情况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愈加重要。为及时发现异常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议在已有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长期性的部级经济综合情况联席机制,共享监测预警信息,提高经济情况综合分析预警能力。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健全的制度、高素质的人员、必备的经费、快捷的网络等,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重点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协调好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关系,整合好各部门的监测预警职能,做到既要对经济情况预警早、反应快、掌握实,更要对问题分析透、预测准,并能及时出台预警预案。其中,由于价格是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信号,进一步提高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贸易往来更加紧密,加强对进出口情况的监测预警也更加紧迫。
    (四)采取灵活有效的目标价格调控和储备动态调节机制,利于保增长、扩内需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一个较为有效的稳定价格方法是:采取灵活机动的目标价格调控机制,变事后调控和被动调控为事前调控、及时调控和主动调控,防范于未然。目前,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的实施,正是这种机制的体现。今后,要在重要的粮食、生产资料以及关系民生的商品上拓展这种机制,即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市场供求、社会预期等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实时对供求、价格、环境、进出口等信息进行监测跟踪,一旦实际情况超出规定的指标范围,即采取启动商品储备吞吐机制、调整补贴水平、增减税收、舆论引导等措施,来调控市场、平抑价格,同时,根据势态发展,制定不同响应等级和措施。
    (五)重视舆论监督和市场预期引导.能及时修正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的不合理性
    重视舆论监督和市场预期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引导媒体把握好信息渠道,使其报道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公正严谨、有理有据,严查媒体夸大渲染、刻意炒作行为,重点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加强对网站人员的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发动广大群众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加强监督和举报。另一方面,要看到预期引导是一种低成本的经济调控手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权威的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价格信息发布制度,随时把全面、准确的信息告之生产者、消费者,预之于前,以避免流言和片面、错误信息对市场预期的误导,还要健全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公众询问反馈机制,切实通过预期引导使经济和消费、投资需求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刘刚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