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美华裔在女儿8岁时写下的一部父母教育心得。他们是一对在美国居住10年之久的夫妇,两位都是大学里的教授,尽管讲授的是历史和文学看起来不那么实用的学科,但是我还是以为在大学中就应该像里面提及的一位教授一样:大学是一个反省的过程,应该是让医学院的学生们沉浸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而不是过早地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本书的前半部分的确是有教育心得之内容,但是后面的极大部分都是在阐述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入学制度并有许多其中的猫腻大揭秘之嫌,不过从中我们也看到在美国读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孩子们不仅要成绩够优异,更重要的是有社会经验,可能还要上点AP或IB等辅导班呢,看来这全球化的竞争性已经不可抑制地影响到了美国的孩子们了,当然在中国也是有不少家长在为此操心。就如同择校一般,不是有钱就能进好学校的,还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怪不得现在温州那些优秀的学校越来越流行自主择校,因为人实在太多,还要进行博彩般的摇号。
不过其中得到的启发也不少: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孩子之间的家庭攀比问题。许多家庭很富裕,但一些家庭就不是那么优渥了,可孩子还是在同一学校就读。其中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从小的自卑心理。在书中看到孩子的自卑并不是我们大人所想的那样,只要使孩子对穷这一事实能够正视,其实并不会形成我们眼中的那种所谓的自卑。毕竟家庭的富有只是父辈的努力成果和孩子本身并无关。
还有个让我重新关注的热点——天才教育。记得在布什上台曾提出的教育政策“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原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让一个孩子超前”,所以让天生聪慧的孩子读学前班简直是犯罪。我是主张绝对优异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在现在中国的高校扩招不就是在重蹈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覆辙吗。一直叫着大学生就业难,其实现在的大学生那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我也终于明白了天之骄子不是多少的傲气,而是多少的底气。真正能上大学的人数在总毕业高中生中只占4%做一,而不是现在在40%。不得不说有些人本身的聪慧不够就不应该接受大学教育,并不是歧视天生智商的人,只是这样大学素质降低,本身这宝贵的青春四年接受如此自我感觉没有乐趣的学习生活也实在是一场灾难。
现在就应该大力提高职业学院的水平,提高就业率。降低大学的录取率,或者将每个大学的录取标准不同,每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美国的大学的确做的很好,学生都是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在这一点上对于知识水平和根深蒂固的名校思想的中国家长来说,的确很难支持孩子去执行这种明智的选择,更要命的是,更多的中国孩子被周围舆论同化,选学校而不是选专业,甚至学校都不是自己选的。在中国孩子的报考学校决定权更多的是落在家长身上,孩子只要做好认真学习,努力考试就行了。可能也就是因为如此,在来到大学之后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之时,那么多的孩子不知所措,庸庸碌碌地度过了四年。,大学中有那么多选择,可是它们都不是你的选择。我们深入骨髓的奴性已经让我们无法真正自己选择,什么都要征得同意,征得许可,在父母眼中不切实际那就是不被允许。好吧,这一辈子或许你都在这样不知不觉却无法拔出的木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