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背景吧,211物理学学士 后在澳洲转专业读master of commerce。 考试的时候是第三学期 共修12门课 其中4门属于会计相关 2门是宏微观。
6门课finance相关,很幸运有关于计量经济学(就是古扎拉蒂那本)、衍生证券(课本是Hull那本)、信贷风险和巴塞尔协议的课。虽然不够深入,但是也算有所帮助。
2、时间,其实学生未必多。有时候看版上说请假专职复习,老实说很羡慕。周一至周五晚上要打工2个小时,周二周五白天基本是全天打工,周一周四上课。学校课程也挺紧,作业也挺多,7月份开始准备,实际上中间的9月和10月进度很慢,基本上有几周是一页没看。8月份每周周六周三固定看半天, 其他时间留给学校的课。偶尔也会抽时间看几页。另外比较不利的是期末考试和FRM在一周考,周一考两科,周三考一科,周六考FRM。所以11月最后也是以看学校为主的。算了算时间,基本上8月看了50小时以上,9月、10月合起来看了应该有30小时左右,11月因为是集中放假,看了大概有40小时以上。总共应该在120小时以上。呵呵,这么一算不多。
3、我的方法,主要是Handbook,还是第四版的。但是每一章都是认认真真的看的,11月之前所有的时间就是看Handbook,每一章大约看3-4小时(巴塞尔协议、衍生证券那部分和VaR一看而过,学校学过),进度很慢。本来想一天一章得看,8月底看完,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最后实在10月底看完的。而且看完没什么印象。
11月打算看Note,但是发现Notes跟HB差很多,开始迷茫,于是挑里面差异比较大或者HB里基本没说的来看,也是很快略的。
做题,做了两套吧, 正确率在55%左右。
我想说的是,从开始,我就是以学点知识为目的的。因为我的背景,加上硕士几门课是不足以做金融的。学的太少,只凭这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自己看书没有强制力,可以说,frm不管能不能给我一个好工作,至少给了我一个机会比较系统的学知识。就算掌握的不是很深入,至少有点底气可以称自己是学金融的。
正是这个目的,最后尽管我觉得做题可能效果更好,我还是按部就班的看书。过的了就过,过不了也有收获。我相信我不是考试的话我自己不会去深入研究这些东西。同时以学校的课程为主,没有影响学校考试,考得蛮好的。
4、结果。1个1,4个2,2个3,2个4。很幸运吧!其实我在火车上,在打工的时候,也会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想想总学习时间会在200小时以上。我的经验对时间比较紧的朋友比较有帮助,摊到2个月的话,每天3小时,包括一些零碎的时间。应该大家都能保证。
5、学习心态很重要。上学期有同学为了考CFA基本学校的课就是应付一下,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考证是锦上添花,也有很多技巧。但是学校的学习可以实实在在的搞清楚很多东西。那同学到了期末考试肯定会抓瞎,而无论CFA还是FRM都注定了会和期末考试冲突(澳大利亚是这样)。按部就班的把一切都排好,不要突击。前面突击FRM,后面恶补学校考试,得不偿失。
6、一点心酸与欣喜。有一次赶作业,周四晚上到家就10点了,又去打工到12点半,回来发现同组的同学借口写别的科目的作业把这一科写的一塌糊涂,我又重新写了他的部分。一直到凌晨四点半。然后9点打工。晚上9点回来给女友准备生日礼物做了个视频配上一首散文诗一直又整到凌晨4点。然后周六女友过生日去,晚上参加老板女儿满月酒。呵呵好繁忙,那时候已经10月底了,时间很紧回到家里马上看书,看FRM看学校的考试。现在想想也蛮充实的。尽管那时候有种想骂街的冲动,同样都在学校,都有那么多课,都要打工,凭什么我就要多写呢?不过也算有所得把,那个作业关于次贷危机的,也学到很多,虽然不针对FRM,也算很有帮助。
总结,我觉得学知识和拿证不冲突。但是目前从事的事业学业应该是第一位的。在心理上,上考场不会紧张。有所得就好,没看到就没看到呗。不会的题我就是很坦然的全蒙的C,都不知道是哪里的知识点。
另外大家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只要真的用心去看书,2个月时间还是够得。如果再报个班,用的时间会更少。我说的用心看,是真真正正的去钻研HB里的每一个推导。基本上里面所有的公式我都推倒过,少数实在不懂得没推完。这个办法其实是费力不讨好,只是出于兴趣,对考试帮助不大,最后都忘了,不如直接死记硬背来的实惠。看你自己的目的了。
说的比较杂,希望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