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星巴克艰辛的本土化之路
·
2010-01-10
·
工商时报
·
【林殿唯】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22010011000209,00.html
在历经瘦身、裁员、一连串的暂缓扩张计划之后,星巴克(Starbucks)不但调高今年的财务目标,甚至宣布要在美国开设100家新店、在国际市场开设200家。星巴克似乎已经走出了获利下降的阴影,准备要趁着全球景气逐渐复苏的机会在2010年大展拳脚,而中国市场的发展更被视为星巴克业绩更上层楼的关键。
上个世纪末进军大中华市场后,星巴克在中国取得很好的成绩,不但建立起极高知名度,更成为许多「山寨」咖啡店仿冒的对象。星巴克从北京与上海市场,逐步扩展到东北、华中、西南各区,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咖啡品牌。
而星巴克这11年来在中国市场的用心耕耘,走的是「长线经营原则」。
不过星巴克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星巴克从2009年开始贩卖「星冰粽」,这是为了配合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产品除了包着粽叶外,内容与一般的粽子完全不同,虽然售价远高于同类型的甜点商品,但却广受市场欢迎。更早之前,星巴克还曾推出高价位的中秋月饼,一上市就成为年轻白领族群中最高人气的中秋礼品之一。
进入中华文化的领域后,星巴克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在于三鹿毒牛奶事件爆发后。当时,中国消费者对奶制品的安全性产生高度的不信任感,星巴克便趁势推出「豆浆拿铁」,用新鲜的豆浆来取代原本的牛奶,以挽回消费者对于咖啡饮品的信心。
此外,眼尖的消费者甚至能在星巴克菜单上看到豆腐蔬菜卷、彩椒蘑菇包等带有中式色彩的点心,表现出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食品」的决心。
除了新产品开发之外,星巴克在原料供应链上也下过苦功。云南省是中国唯一适合栽种高质量咖啡豆的地区,但在云南当地的咖啡豆种植规模有限,质量与烘培技术的成熟度均不如中南美各国,导致生产成本极高。
星巴克为了能多元化全球的咖啡豆供货来源,就曾经花费3年时间帮助云南当地的经销商和咖啡农改善种植与加工标准,将采收过后的咖啡豆「凤舞祥云」运回美国本土烘培,再送回中国销售。
虽然大幅提高了采购成本,但为了能够在当地扶持自主的咖啡豆供应链,并逐步分散以中南美洲为重心的咖啡豆供应来源,星巴克选择在云南长期培植自己的咖啡豆供应链。长期看来,能够有效降低全球咖啡豆期货价格波动的风险,并且获得稳定货源,随着中国市场的成长,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