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8-12-19 19:46 
你不要玩绕口令。
回到我最初的例子:
我讲的是“当时社会平均能够实现的最少耗费的劳动时间”。按照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这个平均劳动时间到底是多少还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第一,这个平均劳动时间绝不会少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所能达到的最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劳动时间。在你的例子中,生产一个杯子的平均劳动时间少于三分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已经是当时条件下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了。
第二,这个平均劳动时间只能是从当时最高劳动生产率开始逐步降低、直到生产量与社会需要量相等或应该相等的那个平均劳动时间。
这个第二点我们需要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展开。
因为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而在每一种劳动生产率下都会有一定的生产量。
我们从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开始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进行组合。其中,最低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是比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最低劳动生产率更低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如果社会需要量足够大、从而价格足够高,比现实已经存在的最低劳动生产率更低的劳动生产率也会被吸引到该产品的生产中来。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假设存在任何一种可能的最低的劳动生产率。
现在我们来进行这种组合。
在劳动生产率最高上面我们可以得到最短的平均劳动时间以及相应的一个生产量。当把次高的劳动生产率组合进来后,平均劳动时间会有相应的延长和生产量的相应增加。……直到最低的劳动生产率。
我们再把这里的每一次组合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形成一条平均劳动时间逐步延长、生产量相应增加的趋势线。
另一方面,社会对任何产品的需要量总是一定的。因此,与需要量相等的生产量只能是上述趋势线上的一个点。
这个点所对应的那个平均劳动时间意味着,一方面,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生产者更有优势,所以,社会所能接受的首先就是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生产量。当达到这个点时,生产量恰好与需要量相等,即在这个平均劳动时间上的生产量已经足以满足社会需要了,因此,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不会更长了。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条件下,要满足这些社会需要量,能够实现的平均劳动时间已经不可能再短了。所以这个平均劳动时间就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当时社会平均能够实现的最少耗费的劳动时间。
我们再回到现实中。
如果产品供求平衡,那么到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最低的劳动生产率为止的组合的平均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是供不应求,那么到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最低劳动生产率之前的组合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是供不应求,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延伸到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最低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可能组合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你的具体例子可以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