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829 2
2006-02-08
在中国电信业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各种电信业务走向融合之际,我们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试图去破坏正在产生巨大价值的机器,而应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扶持具备创新条件的小公司身上,帮助新生力量通过创新挑战当今的市场领袖。每当去银行给手机交费,看到高昂的话费数字时,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移动公司的巨额收入,心头会蒸腾着一种妒嫉的酸楚,于是在心底涌起一个念头:能不能分拆这个庞然大物。中国移动公司2004年的收入有1920亿元,而2005年很可能高达2400亿元(从它的中期报告推测,2005年较2004年有30%~35%的增长)。分拆之后,分割下来的任何一份都可能成为一家年收入几百亿的大公司。简单的推理告诉我们,这些公司间要互相竞争,大打价格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电话费特别便宜。这个结果很美好,它是消费者心理的完美体现。不过,我们如果仅仅从电话费更便宜的角度看问题,那未免过于简单化。笔者认为改革中国电信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P>
<P>  中国电信业引入竞争机制是快是慢
<P>
<P>  中国电信业是引入竞争机制不够快的速度问题,还是垄断与不垄断的“大是大非”问题?中国电信本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垄断企业。但是,自从引入联通,剥离中国移动,“南北大分家”后,目前的这几家电信公司虽然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之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能力单独决定市场价格,随意操纵市场。如果说他们身上带有垄断经营的毛病,治理这些毛病的“药”应该是修改市场规范,强调培植合理竞争环境,而不是挥动行政大刀,把这几个带有垄断毛病的“汉子”砍得缺胳膊少腿,就好像我们不看到几个残废的电信公司心里就不能平静似的。
<P>
<P>  似乎中国电信业面临的整改问题是引入竞争机制速度够不够快。很多人喜爱抽象地谈竞争。其实,引入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上潜在的消费需求。所以,判断中国电信业引入竞争机制快慢,要看中国电信业是否能较好地处理潜在的电信需求。拿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为例,每年有5000万到6000万的新移动通信用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收入不高的低端用户,中国移动和联通分享这块增长。这个速度也许是世界上最快的了。每年有这么多低端新用户,这说明目前的价格体系还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如果有人认为还不够快,切记不能超越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速度。
<P>
<P>  引入多少竞争对手算合适呢
<P>
<P>  打破垄断引入多少竞争对手算合适呢?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经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自成立起,就一直垄断美国的电信市场。美国人花了很长时间争论如何才能分拆这个垄断的庞然大物。美国国会最后在1984年才成功地把AT&T分割成7份,每一份都是一家独立的电信公司。果然不出所料,这7家公司马上就开始竞争。他们大量地购买电信设备,纷纷推出各种打折的电信服务,消费者获得了比AT&T垄断时期便宜得很多的超值享受,创造了空前的大繁荣。
<P>
<P>  很快,这种大繁荣就遇到难题。虽然各家电信公司都声称要用更多的服务和更好的质量获得市场优势,但实际获取新客户的基本手段就是降价。同时,为了能让电信网连结更多的人群,各公司就需要大规模的建设网络。一时间,大家都在埋电缆,立天线。这种过度竞争导致严重的冗余投资。例如,在1998年到2001年之间,美国电信网的传输能力增长了500倍,但是用户的实际电信需求只增长了4倍。通过竞争抢夺的新客户的确能带来一些新收入,但是这些新收入完全不能弥补它所付出的代价。于是各公司都遇到经营困难。这种经营困难就逼迫美国电信业做出新的调整———合并公司,借以减缓不必要的竞争。到2005年,这7家公司重组成为4家公司。我们很难说,4家是最后的和最佳的数目。但是,那种希望电信公司的数目应该像电脑公司那么多的人需要清醒一下,电信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反垄断的念头虽好,但是,“反垄断运动”不能破坏电信业的发展规律。
<P>
<P>  有了竞争就会铲除垄断吗
<P>
<P>  有了竞争就会铲除垄断吗?完全市场竞争同样也会产生垄断,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微软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PC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市场上涌现出数不清的软件公司,微软只是其中的一家小公司。由于微软在PC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办公软件获得巨大成功,击败很多竞争对手,微软在90年代成为事实上的垄断者。微软享受着垄断者的收入和利润,拥有垄断者的定价特权。一些受微软挤压的公司想用反垄断分拆微软,但是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微软的反驳很有道理:人们选用微软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微软的产品功能,微软并没有力量阻止用户使用其他家公司的软件;如果用行政手段分拆微软,其实就是用非市场手段操纵市场,这种操纵会给予微软的竞争对手太多的人工制造出来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本来应该靠更艰苦的劳动获得,分拆微软并不是什么反垄断,实际上演变为惩罚市场领袖,扼杀市场竞争机制。
<P>
<P>  一个电信网覆盖的地方越大,连接的人越多,带给人们的价值越大,就越吸引新人加入。电信网的这个特征决定了成功的电信运营商看上去就像个垄断者似的。我们为什么要违背这个市场规律?
<P>
<P>  如何培植良好的竞争环境
<P>
<P>  培植良好的竞争环境是惩罚成功者,还是鼓励弱小者创新者?事实是最好的证明。美国的IT产业并没有因为不分拆微软,而变得缺少竞争。相反,一些貌似弱小的公司在微软一时还顾及不到的小领域设立战场,向微软发动挑战。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新的领袖,例如搜索之王Google,在线音乐之王Apple,个人财务软件之王Intuit,等等。
<P>
<P>  在中国电信业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各种电信业务走向融合之际,我们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试图去破坏正在产生巨大价值的机器,而应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扶持具备创新条件的小公司身上,帮助新生力量通过创新挑战当今的市场领袖。</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9 12:41:00
<FONT size=4>有数据显示,</FONT><FONT size=4>2005全年169家中央企业共实现利润6276.5亿元,其中7大垄断巨头(中石油、中国移动、中石化、中国电信、中海油、宝钢、中远集团)所占比重不小。在2005年上半年,这7家企业占了央企总利润的66%。垄断是肯定的,我也造赞成楼主所说的“在中国电信业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各种电信业务走向融合之际,我们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试图去破坏正在产生巨大价值的机器,而应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扶持具备创新条件的小公司身上,帮助新生力量通过创新挑战当今的市场领袖。”——但要快,不仅仅是帮助新生力量,那样做太慢了。要引进多元资本,要让电信有危机感,最近两年。你认为中国电信作了哪能些创新之举,没有,一个都没有,惟一做的,是枪占客户群,保持其垄断地位,若不在技术上创新,这样下去结果,是在受到足够的冲击力的时候,它应付不了局面,快点,再快点,在技术上、设备上创新。</FO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9 12:53:00
<P>还贴一个帖子,张五常的,我以为说得很透彻:</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从邮递书籍说政府垄断 <o:p></o:p></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张 五 常  《南窗集》<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历久以来,邮递是政府垄断的行业,各国如是。多年前高斯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英国早期的邮递是由私营公司从事的,后来政府以垄断取代,原因我记不清楚了。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这些年来,私营的邮递公司在各地兴起,与政府竞争,大有斩获,使政府的邮政局节节败退。这转变的起因是明显的。各国政府的邮递连年亏蚀,补贴再也负荷不起,邮费大幅度地增加了。这给私营的有可乘之机。究竟香港的政府邮局还要不要补贴我不清楚,但多年前这些邮局的员工服务态度恶劣,街知巷闻,而今天因为有私营的竞争而变得态度可人,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也是街知巷闻的。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政府邮递与私营邮递的历史转变与他们的成本及效率的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研究题材。我老了,再不能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寄望于后辈经济学子吧。我认为这题材重要,是因为上述的比较是明确易懂的:邮递就是邮递,其成本与效率的衡量是不难得到肯定的结论的。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自己没有作过调查,当然不可以长篇大论,或作深入的研讨。然而,我出版了二十本书,往往要赠送给读者或朋友,送佛送到西,自己出邮费,寄书(邮递书籍)的法门选择自己就成为一个准专家。有趣的现象不少,这里选写出来让读者思考一下。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先谈香港本土之内的书籍邮递吧。政府邮费是一公斤之下十六元四角,寄者要把寄件送到邮局去,寄后没有回条,而寄到香港任何地区都是同一邮费。相比之下,我常用的一家私营邮递公司就远为复杂了。对我非常重要的,是私营的上门收货,送货时间准而快,可以预先说明,而送到后有签名回条交还给我——是「双挂号」的服务了。邮费呢?相当复杂:以两公斤以下算,买套票的(每月有最低件量规限的)最低收费是八元三角一件,最高是十四元一件——每月件量越多每件收费越低;散客(只光顾一次的)是二十至三十元一件。还有的复杂费用是:偏僻或交通不便的邮递目的地,每包要补加十元至六十元不等。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上述的政府与私营的费用分别的含意是:久不久才寄邮的顾客,偏于用政府邮局,但寄量较多的就偏于用私营;时间宝贵的偏于用私营(上门收货之故也);寄到偏僻地方的,偏于用政府。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要指出的最重要的观察(observation),是比起政府邮递,私营邮递有远为详尽精细的收费结构(经济学所说的rates structure),远为精细地反映不同邮递的不同成本。这样一来,好做的生意由私营做,不好做的由政府做!(小心一点地说,政府邮递也有收费结构的,但精细远为不及;某些邮件政府邮局也可上门收货,但不是一般性。)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对香港私营邮递的运作,我个人的印象有二。其一是管理精细严谨:收邮准时;分区送货算得准,先以电话通知收邮者等待;回条有收者签名,清楚明确。第二个印象(一位比我多知的朋友说不一定对),是私营的多用老人及学生年岁的员工,公共交通费用半价。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邮件寄到香港之外,情况就不同了。我的困难,是私营的不肯邮递书籍到国内去!这是因为某些书籍过不了国内的关口,费时失事,生意做不过。虽然我写的书毫不反动,应该没有这问题,但书就是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私营不做国内书籍生意,气煞我也。政府邮局不查不问,打回头或对方收不到贵客自理。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送书给国内的读者或朋友,我要累积十多本才委托人带到深圳去邮递。此法一行,又遇到另一番景象!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据我所知,国内寄国内,一本书由深圳寄上海,政府邮递收费三十五元,私营收费二十元。虽然后者不可以递送所有城市,但可以的准而快,也是先以电话联络收件者,礼貌周到。国营与私营有别,不奇怪。奇怪的是政府规定,私营邮递规例不准处理一公斤之下的邮件。换言之,私营邮递一公斤之下的书,算是「走私」了。可幸这样的「罪犯」不容易查出确实的证据而处之于法。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微不足道的现象有重于泰山的含意。不容许私营邮递一公斤之下的邮件,摆明是要维护政府邮政以垄断而生存的目的。同样书籍邮递,政府收费高百分之七十五,且服务远为不及,国营的效率比不上私营,虽是老生常谈,但明确如斯的证据倒也别开生面。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更重要的问题是:以垄断而生存是中国今天的国营企业的生存之道,而一般来说,维护垄断的存在永远不愁没有藉口。让国营垄断出版行业,不发私营出版牌照,可说是为了国家稳定,禁止造反的或有煽动性的言论。让国营垄断金融、外汇可说是保持汇率平稳,物价安定,不容许外资在重要的金融上惹事生非。让国营垄断电话通讯,也可说是要维护国家机密,为大局设想也。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要维护,要垄断,何患无辞?困难是邮递!政府要垄断邮递有什么藉口呢?说要防止违禁品的运送吗?一国之内,违禁就是违禁,运送是禁,不运送也是禁,而为什么私营邮递一公斤之上就不禁呢?除了要维护政府邮递的无效率生存,或者要减少政府补贴负担,政府邮递垄断不容易有半点说服力的藉口。 <o:p></o:p></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FONT size=3>国内禁止私营邮递一公斤以下邮件,与香港的竞争效果相反。国内是好做的由政府做,不好做的让给私营。这是以留难竞争者而生存的办法。我认为国内的政府邮局将会守不住,迟早会被迫改作私营,或惨遭淘汰,没有垄断藉口只是次要的理由。主要的理由是近几年来北京当局维护政府垄断的意识,是有钱赚才维护,要补贴就怕、怕、怕。当今之世,有了什么电邮、传真、国际速递之类的普及,邮递赚钱要讲服务好,成本算得精细,而这些不是国营可以办到的。</FONT></P>
<P 3.75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RIGHT: 3.75pt">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