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以及知识化的今天,各种变革层出不穷,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面对这种形势,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变革管理,在领导变革、甩开竞争者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反变革战略,以消除任何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变革”,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潮流的领导者,它们都很注重通过变革来刺激发展,但并不是每次变革都会成功。1997年,摩托罗拉公司无视地面移动通信(GSM)的迅速发展,最终导致铱星计划的失败;相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由于对宽带技术变革的过早投入,浪费了公司大量的资源,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两个跨国公司变革失败的案例说明:无视或过早的拥抱变革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采取极端的变革战略,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变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喜欢变革,跨国公司由于本身巨大的规模更是如此,他们一般不会对变革视而不见或者主动挑起变革。相反,他们通常采用反变革战略,依靠一系列的混合战略来应对变革的威胁。“反变革”并不是反对变革,而是“理性应对变革”,即根据变革的不同阶段而选择相应的应对措施。理查德·达维尼曾经列举了多种反变革的战略,这些战略有遏制、改造、吸收、抵消、废除等。
1.索尼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指在变革初期,设置各种障碍以阻止客户和竞争对手接受变革。当跨国公司发现变革的萌芽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遏制战略。该战略即使不能遏制住变革,至少也可以为公司赢得喘息时间。公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判断变革威胁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
遏制战略之一:锁定原有消费者。当等离子(PDP)、液晶(LCD)电视被众多彩电企业竞相推介之时,索尼反其道而行之,高调推出了“传统显示”的新品彩电。2003年10月,索尼开始推出其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传统显示技术——“贵翔引擎”。索尼声称,“贵翔引擎”代表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显像技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技术仍将作为主角继续存在,而等离子、液晶技术不会是主流。通过这种不断强化自我的方式,索尼既可以锁定现有消费者,减少他们接触新产品的机会,又可以打击变革者信心,重新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遏制战略之二:施放烟幕弹。随着中国有关数字电视进程日期的公布,各家企业纷纷宣布进军高端电视,索尼适时施放了烟幕弹(即在某种产品远未成型之前就预先发布要将其投放市场的消息)。索尼中国提前宣布下一步将推出等离子彩电,同年索尼中国又宣布与三星建立液晶面板合资公司,加强液晶电视方面的实力。与此同时,索尼对外的口径始终强调“索尼一直在加大在平板显示电视领域的研发投入”。此举不仅可以威慑竞争对手,同时也让消费者期待自己的新产品。
遏制战略还有其他的形式,如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即通过互补性资产的杠杆作用来提高客户转换服务商的成本,当一种产品实际上变得不可或缺时,任何的转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而牢牢把握住了顾客,又如,把大量商品塞满销售渠道,可以有效地减小新产品的市场空间;再如,通过大量的公关宣传,使人们对变革的合法性产生怀疑,遏制变革于萌芽状态。
2.夏普的改造战略
当早期的遏制战略失败或变革乃大势所趋时,即可采用改造战略。改造战略是指对变革进行改造,把变革所提倡的新技术、新模式变成现有技术、模式的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技术和模式。跨国公司巧妙地采用该战略不断减小变革的威胁,甚至把变革作为转机。
改造战略之一:充当变革者的供应商。在平板显示电视的变革中,液晶、等离子显示,技术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夏普作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面板供应商,它理所当然地拥有高端彩电行业上游资源的控制权。2002年9月,夏普就推出了新品液晶电视,并迅速占据了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第一的位置。成为变革者的上游供应商,就拥有影响甚至决定下游变革者命运的能力。此时,企业能够深刻洞悉变革进程,而且随时可以改造变革,坐收渔翁之利。
改造战略之二:同舟共济。跨国巨头夏普、LG、三星占据了液晶、等离子电视面板主要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这三家企业,它们组成战略联盟,不仅牢牢地掌握着面板资源,还垄断了等离子显示屏的生产,这样就把整个变革的成果收入囊中,而且不影响彼此之间在新产品市场上的竞争。
改造战略之三:吞并变革者。即兼并具有潜在威胁性的初创公司,收编新的变革技术。该战略适用于对付力量弱小的变革者。
3.微软的吸收战略
在变革已蓬勃发展时,可以启动吸收战略。吸收战略就是把经过改造的变革引进到企业中,即先模仿他人的变革思路,再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这样,既不会破坏公司现有的优势和能力,又保持了原有的商业模式。
吸收战略之一:引狼入室。即把挑战者发起的变革主动引入公司内部,借以激发公司潜力、增强现有业务。微软刚刚进入中国时,金山WPS在中国拥有95%的市场份额。面对几乎所有电脑上都装着WPS这一局面,微软和金山达成一个协议,相互兼容对方的软件。当Word取代金山WPS在中国所拥有的用户基础之后,微软却单方面取消了这个协议,此时距微软进入中国仅仅才过了一年的时间。从此微软不断吸收新的变革巩固自己的位置,把一个又一个的“金山”逼出市场。
吸收战略之二:分割孤立。即把行业分成几个不与任何其他公司合作的集团,以此来孤立变革者,迫使他们与自己结盟,从而达到吸收的目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形成了一个以Windows为平台的庞大的软件开发商网络,任何与Windows不兼容的应用软件很难得到推广。
4.任天堂的抵消战略
当变革被发现的太晚或者成熟很快时,跨国巨头会立即调动自身巨大的资源,针锋相对地直接进攻以抵消变革的影响。抵消战略即是从正面积极主动地进攻,直接扼杀变革,同时还能起到震慑潜在挑战者的作用,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抵消战略之一:罚出场外。即抓住对手的致命缺陷,利用法律或兼并手段,将变革者直接逐出市场。从1980年开始,任天堂开发了一系列的微型液晶掌上游戏机,SEGA为了抢夺这一市场,于1981年推出了新的掌上游戏机,并为此开发了全球第一款专用的充电电池,这一产品直接威胁到任天堂所占有的掌上游戏机市场。可是,人们很快发现其中的化学物质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美国卫生局明令禁止销售。任天堂得知此事后,立即制作了这样一款广告:“SEGA带给你癌症!”就此将SEGA罚出了这一市场!这恰到好处的一招帮助任天堂牢牢占领了掌上游戏机市场。
其他的抵消战略:包括免费赠送变革者所提供的那部分产品或功能、不断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技术、提升现有产品的利润空间、压缩新产品的盈利能力、迫使变革者不能长期坚持并最终退出市场,等等。
5.IBM的废除战略
只有在变革无法阻挡时,跨国公司才会采用废除战略,这也是最有威胁性的反变革战略,同时这也是一种代价非常大的战略选择,因为它将承担比原有变革更大的风险。跨国公司的巨大规模决定了它一旦转型或者变革失败,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废除战略之一:回避变革。即通过改变原有的竞争基础来彻底回避变革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几次大变革把行业利润压到很低。IBM由此决定向服务业转型,以回避硬件领域的变革。IBM的回避战略分为两大阶段:先是从1993年开始消减硬件业务并进入服务业,成为一家以服务为主的公司;然后在2002年大幅降低个人电脑的价格,把硬盘业务卖给日立公司,并买下普华永道,以提升IBM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实力。回避硬件行业的变革之后,IBM在微软、英特尔、思科之间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其业务横跨管理咨询和IT产业,成为一家帮助客户完成从策略、流程直到1T系统变革的公司。
废除战略之二:用另外一场更适合自身优势的变革来取代现有的变革,即跳过正在进行的变革,重新发动一场变革。这样做既可避免原先变革的威胁,又能重新获得领先于竞争者的优势,并使竞争者疲于奔命。
作者:蒋宗峰 燕欣春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