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破解金砖四国的迷思
·
2010-01-13
·
工商时报
·
【陈怡均、颜嘉南】
Arcus Research驻日本东京分析师彼得.塔斯克(Peter Tasker)投书金融时报指出,投资人深信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数据将带动股市增长的迷思,让新兴市场渐成为主流投资标的,但历史证明即使这些国家愈来愈富裕,股价只怕不一定跟进。
新兴市场如今俨然已是投资主流,投资顾问都强力推荐人们提高对新兴市场投资配置,搭上当前全球最火热的成长列车。共同基金经理人亦把资金从已开发国家移出,投入新兴市场中。这波热潮一如10年前,人们急于结算手中的传产股,换取资本、追逐网络股的情况。
企业和投资银行在迎合这些新的投资需求上从不落人后,新兴市场企业IPO价格居高不下,飙升至已开发市场IPO的两倍高,尽管前者规模较后者小得多。
问题出在哪里?学术研究早已显示,GDP成长率和股市报酬率并不呈正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其中一项由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里特(Jay Ritter)作出的调查,在研究6个不同国家横跨逾百年的资料后,所得的结论相当清楚:「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国家并不一定具备投资良机,除非市场价值在低点。」
这项与一般理解背道而驰的论点在于,你所买的股票并非建构在GDP等统计数据上,你买的是真实的企业股票。在未臻成熟又迅速成长的经济体中,这些能够胜出的企业不一定能存活。1950年代的日本,有超过100家的摩托车业者,当时的市场龙头Tohatsu最后被一家名叫本田(Honda)的后起之秀,以猛烈的价格攻势击倒。
即便这些企业存活下来且蓬勃发展,但为了支撑成长力道,亦须一再地增资以筹措资本,这对股东来说没有好处,因为无助于提升资本报酬率。
所以新兴市场的估价是否够低,以致能提供一个好的投资机会?在较不热门的市场,或许有可能,但金砖四国中的最大国中国,正处于泡沬化阶段,在2007年中国股市的高峰,上海A股指数为帐面价值的7倍,远高于日经指数在20年前高点的5倍。
若之后中国股价缩水一半,价格就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然而如果依照投资大师多德(David Dodd)和葛拉翰(Benjamin Graham)调整后的本益比来看,价值依然是令人头晕目眩的50倍,相较于美国的15倍左右,中国的股票价格绝对不便宜。
此外,住宅房地产的价格更是受到高估,在日本的泡沬化年代,公寓价格攀升至高峰,约为平均家庭收入的12倍至15倍,在中国主要城市,房价约为收入的15至20倍。中国经济最大的失真是固定资产投资极度膨胀,到了让人吃惊的比重,占国内生产毛额(GDP)的50%。相较之下,在日本经济奇迹的10年,经济成长速度类似于今日的中国,投资固定资产占GDP的比率是在30%至35%。
泡沬总是会有破灭的一天,所以投资热潮到头来会伴随着衰退,如果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降至日本在1960年代的水准,这股影响力将成为大灾难,中国恐将面临经济衰退,并引爆金融危机狂潮,产生的骨牌效应将冲击商品出口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届时因为中国生产能力过剩而引发通货紧缩,影响力将遍及各地,可能让全球的贸易制度蒙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