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不知不觉,2018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所以最近一点开朋友圈,常常就能看到很多好友在发表一些感慨,或者是对新的一年的展望。
在一片辞旧迎新的氛围中,我发现以前的同事小王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像打了鸡血一般晒着加班的动态。
“晚上11点的科技园依旧灯火通明,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感觉没那么累了!”
“周末的公司人可真少,也更容易静下心来工作了。”
说实话,看完他的朋友圈,身为同龄人的我不禁有些自惭形秽,感慨自己怎么没有这样的动力和热情。
后来跟一个负责招聘的朋友聊天时说到这件事,我还打趣道:“你们HR是不是就喜欢招这种,特积极向上的。”
朋友没接话,云淡风轻地发过来一句:“你那个前同事,是做什么职位的?”
我一愣,发现自己好像还没怎么注意这件事,便又去翻了翻小王的朋友圈,然后回复朋友说:“好像是销售吧,你问这个干嘛?”
过了一会儿,朋友发来几句话:“销售,以及其他绝大部分的普通岗位,其实都是不用加班的。”
“像你的前同事这样每天加班发朋友圈,顶多是能讨一讨老板的欢心,而我们负责人事招聘的,还有底下各个部门的老大,最怕的就是这种加班狂。”
“如果没有额外的项目,也不是管理层,那么长期加班体现出的就不是什么勤奋和上进,而是能力不足。”
1
2
1
听完这些话,我若有所思,突然又想起之前另一个朋友和加班这件事之间的恩怨情仇。
有一阵子她换了个新工作,天天加班到九点多才走,苦不堪言。
我问她工作怎么这么累,她说:“其实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只不过是到了点看大家都没走,我也不好意思走。”
有一次,她急着下班回家办事,结果急匆匆去打卡时刚好撞到老板,老板冷冰冰地看了她一眼,说道:“下班这么积极呀。”
她当时就觉得无地自容,没想到第二天老板又在公司的微信群里含沙射影地批评有些人每天只想着朝九晚五,没有一点奋斗的意识,迟早要被淘汰。
朋友心里觉得委屈,可也不敢反驳,只能每天依旧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加班,尽管并没有多少事情要做。
不久后,她就递交了辞呈,称自己没法理解公司的这种“加班文化”。
1
3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加班成了评判一个人是否努力,是否优秀的标准。
仿佛大家必须要把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才算得上是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
老板们自然也是乐意看到员工加班的,似乎只要他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可事实上,加班的员工,就真的一定是好员工吗?他们真的比别人优秀,真的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吗?
不知道前面说的两个小故事有没有给大家带来共鸣。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是因为被“加班文化”洗了脑,不管工作多不多都要主动加班,试图从中获得自我认同的满足;
又有多少人是迫于老板的压力成为加班族,哪怕只是在公司里做做样子,也好过准时下班被讽刺不求上进呢?
而且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希望公司里的员工是如此加班的吗?
一个真正优秀的员工,应该是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并且能够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手上的任务的。
要是一个人天天都在加班,那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他效率太低,要么是公司不人道,工作任务太重。
以上不管是哪种情况,加班都不是一件什么值得提倡的,令人自豪的事情。更不要说从加班时长里看出一个员工的价值了。
当然,聊了这么多,小编并不是在贬低“加班”这件事,而是想说:
加班只是一种延长工作时间的个人行为,它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含义,更不能代表一个员工的努力和优秀。
所以我们不要过于迷信加班带来的收获,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其他提升自己的事情。
管理者也应当明白,你应当重视的是结果,而不是表面功夫。
员工只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完了做好了,那么下班时间他想用来干什么,是他的权利。
不加班的员工,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