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比较落后,这就需要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西北,许多受过最高程度教育或是有高觉悟的人却又都迁到了沿海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当然容易理解,因为,在那些地区更容易赚到钱,并且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果把人才看作是有正的外部性,那么,此种现象就会使那些本来就落后的地区变的更加落后.(这种现象也可以推广到世界的大格局中去,如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不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
如何才能解决人才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甚至是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到西北去投资,去发展呢?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人才外流是一种正常的逐利行为,所谓“人网高处走,水往地处流”。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对人才进行道德呼吁或者批评是不行的,关键是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诱导人才配置。因此,建议大家把讨论的思路放在这方面。
奖励楼主金钱1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9 15:18:23编辑过]
这使我想到了大学生支教的问题,通过一些鼓励的办法可以使西部地区解决人才奇缺的问题,但是即便短期使用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来了,但他们还会源源不断的走开,西部生产条件本来就不好,不仅需要短期的流动性人才,还需要长期的驻留人才为其服务,且后者更加重要,现在大学生支教的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真的有多少能留在西部为西部奉贤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全社会集中力量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当地民众市场化的意识,社会和政府给其提供和辅助市场化的途径和环境.当前西部市场化不足,很多潜力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就是不相信真的西部会是一穷二白三没人才的尴尬境地,不相信在所有地方都没有绝对优势,更不相信甚至是比较优势都无法拥有.市场化了,不仅不怕走人才,还欢迎人才的来来出出,另外,这种市场意识本身就培养得出优秀的人才.
当前西部的问题有三,一是基建不足,包扩教育,医疗,道路,市场,法律的问题,这些方面政府和东部地区对此责无旁贷,二是人们的思想问题,领导干部的思想还在其次,关键是民众的思想意识,让他们理解竞争,勇于竞争,不要畏惧失败.第三就是人才问题,支教对于西部的确能起很大的作用,然而长期要拥有留驻人才就需要前两点的完成.
3楼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大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似乎都不那么容易解决。比如投资于基础设施,钱从哪里来?怎么投?谁来投?如何监督?
面对宏大问题,泛泛而谈虽然可以开拓思路,但是可能于事无补。我更希望看到一个具体的案例,讲哪个地方因为做了什么关键的改革而开始改变本地面貌。哪位网友有这方面的材料,给予重奖!
奖励3楼金钱50。
我以为,仅仅从经济层面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原来说“筑巢引凤”,实际上也是一个制度,但这并不都是物质的,而是一个让人才留下来的“生态环境”。
宽松和谐的生态环境对留住人才也很重要,有一个博士生,到湖北中偏西的一个地方,他的感觉就不错。当地并没有硬性的任务,给他安排一辆吉普车随他跑,生活上他不要任何人培同,到哪儿哪儿安排生活,他专事调研,一年内,他居然拿出了几项可行方案(全年只休息了二十余天)。他在任何乡镇都得到敬重。他觉得满意…… 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确实有一批人,只要衣食无忧,(按他自己的话说,不为稻梁谋)他们并不会去索取更多,他觉得他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他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并不会过多的计较更多,在他们意识里“名比利更重要”。我们的制度就应该营造这样的一个“生态环境“。
至于对有些人才来说,这种”制度“安排或许并没有用,他们需要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环境条件,而西部环境条件,距离要这些人才”要求“相差太大。硬留也是难题。
6楼:请问如何降低西部的交易费用?降低哪些交易费用?
7楼:你的个案是否太特殊?如果不说引进一两个人才,而是一批人才呢?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才从西部流向东部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能够到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的地方去!如果以政策(如准入制度和户籍制度)等来人为阻碍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无疑是回到改革前的计划代替市场的做法,最终将是不利于经济发展。
以此愚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城市池小水深怕鱼多,农村池大水浅养虾米。
解决办法:挖井或引水。
当地有矿藏资源的,就在当地办厂开采精深加工,原材料不宜外输,这叫挖井。
引水嘛,自然就是政府扶持了。国家财政支出这个最大的水源,以往只对着城市开放,所以城市发达了。现在想到平衡发展了,就得用国家财政来解决。
加薪吧,把全国农村公职人员的工资奖金全部与北京上海公务员的工资拉平,或者全民分红吧,在农村形成可持续的消费能力。
你正确地指出了现象,但是有无改进的办法?很明显,发达地区,比如北京,拥挤的人才太多了,但是其他地方对人才又供不应求,有何良策调剂余缺?
我也谈谈想法。
我以为仅仅从经济层面上谈还不够。
原来我们提到的“筑巢引凤”其实也是一种制度,是一种适应于人才的“生态环境”制度。这种制度注重的是关怀人才、尊重人才,并营造一种温馨环境,让人才愿意去,并留得住制度。
曾有一个博士到湖北西部的一个县里作专题调研,到了之后,县里了解了他的意愿之后,派了一辆吉普车跟随,并电话通知各乡镇,要义是,要求各地方一切尊重这位“专家” (他们是这样称呼的)的意愿、并协助他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乡镇又通知到各村。这位博士调研相当自由,生活方便,工作也自然顺利。县及乡镇领导也常就有关问题向他讨教。他的好几项建议得到了实施,三个月后,他竟然提出在这儿工作三年,县里自然高兴。一年的工作,他只休息了二十多天(春节回老家)。他自己说,我很满意。
“人才”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一个能让他施展手脚并发挥他专长的地方,“只要不为稻梁谋”(他自己语),这样的“生态环境”制度也很重要。中国确实有这样的一批知识份子,他们对“名”比“利”看得更重。
但这对于有些"人才"这种制度并不适用,他们需要的是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环境与待遇,这大约这些人才在哲学意义中的“价值观”有别于上一种人才,对这些人,中国西部即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那也是“招得来”,但也未必“留得下”的人才。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经济发展了,人才会自然回流,就象10年前,我们敬爱的朱总理向世界呼吁,要求海外学子回国效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可应者寥寥,而今天海归派多于牛毛,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了,才有留住人才的环境的条件,否则,可是象"大江东去了".
其次,就是说采取了什么措施和手段留住了某些人才,也需要发展经济才能有人才发挥能力和作用的场所,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没有基本的位置和机会,那不是"巧妇难为吗"?
第三,你所说的北京人才太多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够,平台不够的问题,想想这样的情况出现的西部,结果一样.
第四,我并不认为我国现在出现人才过剩的问题,即使是局部地区,原因还在于我国人才的培育机制问题,人才供需结构不协调,导致部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还要思考下高校培养体系,以前是什么专业热门就上马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自身能力和四年后市场需求变化,招生导向害人!!!
以此愚见,请指正!!
人才流动到西部,是最佳配置吗?这种转移有极化和扩散两方面的意思。人是一个占有各种生产要素使其最大化效应的函数。比如金钱、荣誉、地位等等,他们之间有替代作用。
把所有的回复都读了一遍, 包括原文, 发现7楼laudon的回复 太不俗了, 这才是水平!
13楼是把问题回到了原点的原点。就是因为没有资金和人才,经济才会落后。
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人才也有不同的类型,只要经济欠发达地区找准了自己比较优势,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和人才激励办法,并且严格的执行,。相关领域的人才和资金自然就会吸引过来,经济发展起来是没问题的。
要想让西部发展成东部那样,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可怕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到时每个省都有一个像上海那样的城市,会是怎样。
东部和西部从全国的范围来讲,分工是不同的,这样全国的经济才能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