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前,我先总结几个核心观点。供时间紧的朋友快速了解梗概。
1.2015-2018是改革年,2018尤其是深度改革的一年。这一年深度改革的原因在于,2017年我们判断全球经济形势尚可,尤其是美国经济处于上行空间,外部风险可控,所以有余力强势改革。
所以2018年大规模去杠杆,限楼市,去产能,货币紧缩,抓在货币大潮中的裸泳者。这一年虽然贸易战往来汹涌,但是总体并没有影响到经济。所以,2018年很冷,但主要是我们主动在冷。冷暖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2.中国的这一轮改革从2015年以来,就是稳与进的结合。核心逻辑在于:一旦改革涉及到供给侧,往往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事,需要培育起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引领经济,真正的企稳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自2015年以来的改革,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破旧立新,培育新主导产业和为他配套的基础性产业;二是防风险稳增长,防止硬着陆。毕竟玩崩了,再改革都无济于事。
经过2018年的深改,2019年就是一个防崩占据主要矛盾的年份。所以政策会放松。在不破坏改革的大框架下,M2宽、财政宽,楼市也会宽一宽,包括金融在内的一大批产业会好过些。
3.从长远看,变革性的转折点正在出现。虽然我们的新主导产业还没有一飞冲天,但关键引领者正在破土而出。这个引领者被明确的写在了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那就是5G。
5G是下一波技术革命的关键起点。大家从更深远,更战略的层面考虑这个问题,去发现投资价值,而不要只看5G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层。
好,概括完毕,下边细细道来。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加上券商策略会集中召开。整个市场都在对明年经济进行疯狂猜想。很多人在说明年经济会更冷,然后给你讲很多理由。
但是你扒开他的核心层去看,你会发现逻辑只有一条:因为今年很冷,所以明年更冷。
这跟广大散户买股票的逻辑是一样的,这只股票在跌:赶紧写一堆报告论证它高估了,一定还会再跌。这只股票连涨了一周,艾玛,不行了,赶紧写报告论证这只股票当前这个估值明显就是低估了嘛。据说恒瑞医药在过去的5年中就有幸遭遇过这样的待遇,有兴趣的各位不妨去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人类的预测学,近年来发展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新方法。但是其实到今天,大家用来预测未来最常用的,或者说影响预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对今天的感觉。因为今天出太阳,所以明天还会出太阳;因为今天下雨,所以明天继续下雨。
天气预报显然不会这样给你预报的。即使这样预报了你也不会听。所以经济预测与前瞻,也不应该这样搞。我们得先发现些更本质的东西
我先抛结论,我的极简版中央经济工作会解读就10个字:明年会更好,产业看5G。
没了。
然后,我还是力图三句话解释问题:
第一句:今年经济为什么冷,这一句我要解释的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济的冷暖;
第二句:明年为什么能够不那么冷;
第三句,未来该看什么产业。
一、第一句,今年为什么冷?经济的主动权在谁手里
其实今年经济为什么这么冷。一张图可以解决问题。
你看,自统计以来最低的M2增长率水平。
为什么这么低的M2?因为我们要搞改革,要去杠杆,要排空河道抓泥鳅。看看到底谁在货币的水里裸奔,要把他揪出来穿衣服。
今年经济偏冷就是这个原因,没其他的了。
2018年年初对全年经济判断是美国经济复苏,外部环境偏暖,出口能稳住,所以内部改革的力度可以大一些。全年也是这样做的,控楼市、减货币,解质押等等。
很冷,这是很正常的。你家有个大池子,以前每年多往里灌15%的水,现在一年只多灌了8%,少了将近一半,你不觉得难受是不可能的。
再说外部环境的事,有人说贸易战搞得今年经济很冷。实际上直到10月份,出口增速还是15%,11月份虽然降低到5%,但远高于前期低位,同时净出口增了16%。对经济根本不构成冲击。
然后我把净出口的趋势性曲线拉了一条,就是下边那条长的像章鱼的曲线。你看净出口的趋势性下滑始于2012年。之后在14年出现了一次拐点性质的变化。18年以来完全看不到拐点。说明贸易战对净出口根本没有形成显著冲击。他冲击最多的只是情绪性最强的地方 —— 股市而已。
所以,第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2018年为什么这么冷?
因为M2低,我们在内部大幅度的推改革,这是在年初就有意选择的发展方向。毛衣战虽凶猛,但基本没冲击到经济。
所以我们经济冷暖的主导权在自己手上。关键在于我们明年想干嘛罢了。这就涉及到我们下面要分析的,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对中央经济工作会的解读。
二、第二句,明年为什么能够不那么冷
很多人在说,现在是供给侧改革,因此更应聚焦供应而非需求。
听起来好有道理。
但是错的很离谱,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明年应该更注重需求,而非供给。
为什么这么说?这还要从改革的逻辑来说起。
我们改革的逻辑在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就讲到过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今年经济工作会的提法叫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三大政策协同发力,打造“最优政策组合。”三大政策是指货币、财政、监管三政策。
你看,供给侧和总需求,供给侧改革和货币、财政政策需求侧管理,从来都是成对出现的,还要打造“最优政策组合”。
什么是最优政策组合?
就是要改革,但又要稳住经济不能硬着陆。既要稳增长,但又要给经济治病,瞄准长远目标。改与稳要达到最优平衡。
改革的过程中,稳增长与促改革是个平衡的艺术。改革很重要,但你不能玩脱了,硬着陆。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小国玩脱了也就玩脱了。船小好调头,说起来立刻就能再次起来。就像小娃娃经常摔到,摔倒了立刻爬起来跑,一点事都没有。
但是一个成年人,你经常这么摔试试,分分钟出事。据说侏罗纪时代,很多恐龙都是腿骨骨折死掉的。原因也是类似,体型太大了,撒丫子乱窜,一不小心摔个跟头,骨折,然后这么大的代谢量,骨折了,不能捕食了,很快就挂了。
所以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忌折腾。
大国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保增长,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
这是大国改革逻辑决定的事,是基本规律。也是明年不会继续那么冷的第一层防护垫。
经济增速的重要性很多人意识不到。对很多经济学家来说,就是他书斋里的一个数字,手一抖可能一个点,几个点就出去了。很多人还在说,不要那么看重GDP嘛。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专家的工资不是市场化的,所以GDP怎么样跟他没关。经济再差,他拿固定增速上涨的编制工资,看着市场说大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是对国计民生而言,对市场而言,GDP增速真的太重要了。
2017年GDP增速6.9,今年大概率6.5。0.4个百分点的差距,你看大家都被折腾成啥了。GDP的每个点位里都蕴含着巨大的内涵,财政收入、汽车销量、就业、家庭收入、每个人的年终奖。。。
2015年有个大咖出来讲,“新5%比旧8%好”,话虽没错。那是真的要分出“新”和“旧”的分野来才行。
一两的金刚石都比一斤煤更贵,但你要真正改变掉煤中碳原子的排布结构,让他变成金刚石才行。如果只是一斤山西煤对半斤河南煤,你要说半斤河南煤比一斤山西煤更贵,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煤还没有变成金刚石。新5%不会比旧8%更好,所以GDP增速还得保。需求调节还得上。
新主导产业还没出来,增长率数字还很重要。这是明年经济不会继续冷的第二层防护垫。
另外一点,看外部,我前边提到过,2018年如此大张旗鼓改革的原因,在于判断2018年的外部形势还是不错的。
这个不错,不是基于对中美贸易战的判断。而是基于认为美国经济在复苏,全球经济有增长势头,我们的外部环境好,所以可以把改革作为一个短期主要目标来集中攻坚一段时间。
但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全球经济的判断是改变了的。我们从现在就能看到美国经济开始萎了,加上美国总给我们闹事情。我们对外部形势的判断叫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而与此同时2019年又是建国70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固然要长期持续,但稳增长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了。重视需求,关注短期风险,必须要排的优先级靠前一点。在不破坏长期改革成果的前提下,明年一定会更关注需求侧,更注重稳增长。
外部环境变化,稳增长需求增强,促改革的力度要适当让位于稳增长,这是政策平衡的逻辑,也是明年经济会回稳的第三层防护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