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底,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提出以后,我国一直以来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对农村的投入理所当然地成为拉动新一轮内需的重点。重视新农村建设,抓住时机加大投入,寻找到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做到双赢、双丰收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扩大内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
一、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只要立足中国国情,人们就不难发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扩大内需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消费刺激投资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农村则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条件没有达到充分满足的广阔市场空间,与发展相对成熟和完美的城市相比,理论上存在着极大的消费需求。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说:“农村却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简直可以说是‘饥渴’!”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因此,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致力于在农村的广阔空间拉动消费需求。而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口号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以来,迄今成效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发展中遇到了资金瓶颈。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说:“在统筹城乡、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缺钱,农村在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政府财力不足,尽管投入逐年加大,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因此,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扩大内需是个机遇。新农村建设正需要借扩大内需政策出台之机,取得资金和政策上的双重扶持,解决农民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问题。
2009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让人不能不以为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已从城市转入了乡村;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更是把农村看做是亟待释放能量的最大一块消费市场,希望通过改进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村购买力,财政资金倾斜等方式拉动,从而迅速实现地方经济的整体增长。以山东省某市为例,2009年将启动总投资1亿元的淋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83万亩大造林工程和2.3万亩中低产田治理工程,改造硬化农村公路80公里,整治农村河溪池塘200处,建设文化大院60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个等。这样,在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强大资金条件支持下,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时间表大大提前,农村似乎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旧貌换新颜。
二、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不能混为一谈
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互为利用是一种客观上的结果。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扩大内需是由于我国要应对正面临的通货紧缩和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才提出的一项单纯的经济调整方面的举措;从运用的范围来看,扩大内需是一全局性的经济行为,涉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尤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门;从扩大内需的目标上看,它是要在短时期内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刺激国内消费、促进就业、提振信心,缓解萎缩造成的发展困难,实现尽快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时期进行的系统工程。首先,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有钱没钱,新农村建设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这是因为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农村建没落后太多,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建设目标,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经济水平和投资能力随便规定一个标准来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是我国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社会生活领域,要建设一个新的农村不是简单的一项经济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新农村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文化环境、生态治理、法治进程等许多个层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可见,新农村之“新”,绝不单单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上面,更包括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因此单纯借着扩大内需所提供的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不仅不能全面、顺利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反而会忽视农村发展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因此,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切勿混为一谈。否则,既会影响到扩大内需目标全面、顺利、迅速地实现,也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整体、系统的完成。
三、实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扩大内需政策的简单理解。这种误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把扩大内需简装理解为投资。2008年底,我国政府为扩大内需初步匡算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致使很多人头脑发热,认为扩大内需政策即意味着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解决劳动力就业,进而刺激内需扩大。而在城市和农村比较来看,城市的基本设施等方面建设水平远高于农村,因此,很多人就把这4万亿元的投向定位在了农村,主张先投农村、多投农村,甚至主张只投农村,忽视和轻视农村以外的规划。毫无疑问,这种办法明显会影响扩大内需的全局效应的实现;另一种观点把扩大内需简单理解为消费。认为扩大内需即意味着通过一定措施鼓励人们消费以带动投资增长。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农村是我国人口最多,地域最广,各领域消费市场空间最大的地区,因此,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将这4万亿元的投向主要定位于补贴农村消费品方面,例如前一阶段搞得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活动就是一个例证,此外还包括农机具的补贴等,这种办法可以造就一时消费的表面繁荣,但是治标不治本,农民收入没有根本性的增长,当然也就没有长期拉动消费的有效动力。
无论是把扩大内需政策理解为投资还是消费,人们最终都会自然地联想到农村和农民,这也是正常的。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对扩大内需的理解是简单化了的。事实上扩大内需可以采取的手段很多,无论投资与消费都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全部。关键是要通过拉动内需应对危机达到使经济回暖、并提供持久、健康发展动力的目的。面对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成为唯一的途径,并且任何手段的选择都必须服务和服从这样一个最终目的。
2.对新农村建设的简单理解。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资金是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之根本,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我们看到,在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是很早就吹响了的,但是迟迟不见行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人们常常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资金不到位。似乎只有资金有了保证的话,新农村建设就可以迅速完成。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扩大内需政策一提出,于是乎给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个增加资金的理由,纷纷论证新农村建设对于扩大内需的必要性,而不作客观冷静、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事情可将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注意事项只字不提,一门心思就放在了索要拨款上面。二是片面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虽然各地方在口头上都承认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包括多个方面,但在实践中对物质文明建设一个方面的投入和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生态、政治、精神文明等其他多个方面的投入和关注。
历史实践早已让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客观实际,从根本上实施独立自主的发展才可能有真正的出路,任何依靠外部援助的国家或地区,如果不能及时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即使是繁荣一时,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不能保证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因此,中国农村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客观现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中国如今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批比较漂亮也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更多增长,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者的任务来完成。陈锡文解释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即: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
——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这种“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意味把全社会的建设资金都投入农村,而所谓“工业反哺农业”也不简单地意味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要向农村还债。因此,对农村的投资、投入,必须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不仅仅在于资金,更在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深刻变革,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说,新农村建设只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建设新农村也不能仅仅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那样保证不了农民和农村的根本、长远利益。
3.对扩大内需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简单化理解。有这种认识误区的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借扩大内需之机,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投入的资金,搞一场新农村建设运动,力争快速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拿前面说过的某市的例子来看,该市在2009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中,在不断强调农村是扩大内需的重点的同时,提出了一年之内要完成的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包括水库加固、造林、低产田整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造农村公路、整治河溪池塘、建设文化大院、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培育特色产业针和专业村等等。如此大量的建设任务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一年内完成,的确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跃进。但是,这样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建设,能持续多长时间呢?当扩大内需政策提供的机遇期结束以后,新农村建设还能够保持如此令人兴奋的速度吗?一就现在而言,这么多的项目同时上马,它们都有相对成熟的配套条件吗?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利用新农村建没提供的广阔空间,大力拉动农民、农村的消费,尽快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但这一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拉动农民消费,归根结底要靠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因为农民并非不想消费,相反有着强烈的消费资金,之所以不消费的原因在于有效消费能力的不足和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原因,说白了就是收入不高和不安全感使他们捂紧了钱包,不敢花钱。因此要在农村实现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其核心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然而这两项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们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配合和改革,而扩大内需则要求尽快实现经济回暖,同时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既要求立竿见影,又要求全面长期繁荣,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扩大内需可是等不及的。目前搞得如火如荼的如“家电下乡”等补贴式消费的拉动,虽然造就了一时的繁荣,可某种程度上来看,无异于画饼充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以上两种观点,无论哪一种看法,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出发,将新农村建设和扩大内需两件事情混淆在了一起。实际上,在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或者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扩大内需,都无法回避二者相互“利好”、相互促进的事实。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来说,资金是眼下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资金匮乏可造成发展瓶颈。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年年长马晓潭最近在四川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8%的农民表示只要自己不出钱就愿意搞新农村建设。这说明,面对滞后的农村建设和羞涩的钱袋,农民不由自主地捂紧了自己的钱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政府和社会投资为主体,才会得到农民们的普遍拥护。因此,解决农村建设资金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这样看来,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对新农村建设来说不失为一个良机。另一方面,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从生产到生活的社会各方面都涵盖了的广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内需要实现目的,也不得不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然而,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虽然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如此相互利好,但绝不能不顾二者本质将其混为一谈。这种混淆不但无法实现相互利好的效果,解决根本问题,相反会使得二者的最终目标均难以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做几点清醒的提示,以防止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当中指错了方向:
第一,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能超越国情、省情,必须严格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理性投资。不能因为扩大内需政策一提出,有钱了,就可以大笔挥霍,不考虑精打细算。应该把国家的钱每一分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每一分投入都保证收回应得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克服经济危机。
第二,扩大内需计划应统筹全国情况,新农村建设不能成为扩大内需唯一的目标。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发展的世大差距导致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对农村的投入在扩大内需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扩大内需毕竟是全国性的、全局性的政策,不是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基金,它的目的是应对危机,渡过难关,拉动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它必须顾及其他很多也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到城乡统筹,整体规划,严格部署,分项落实,而且,中央政府计划的决策中对每一方面的投入多少也是有着精确的科学论证的。目前问题是一些人过火地吹捧和夸大新农村建设对拉动内需的作用,超越实际情况,误导地方政府将大量资金迅速投向新农村建设,从长远来看,既会造成浪费,又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建设也和人一样,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第三,新农村建设可以利用扩大内需这个机遇,但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科学论证。扩大内需的目的是拉动内需,是经济行为,但新农村建设是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是在农村中进行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四大文明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使农村富裕,但绝不仅仅意味着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样就必须好好思考扩大内需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一方面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不能只盯住新农村建设一个领域,其他领域的建设也不能忽视,否则将影响未来农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内需是要应对经济危机,必须要收到经济上立竿见影的实效,而新农村建设是长远规划,很多项目的投入不能立马见效、投入过多反而会影响扩大内需的效果,投入过少,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进程。因此必须计算出精确合理的科学比例,不能盲目投入。
第四,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在投入农村,很多“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并不一定在农村。比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农民增收问题等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城市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农村建设,也是城市建设,要有全局观点,尤其是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要时刻把新农村建设也当成全局中与其他部分都密切联系的一个环节,与全局工作紧密配合。否则,只盯住农村进行投入,实际是把农村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中孤立了起来,割裂了部分与全局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哲学错误。
总之,对新农村建设来说,并不是钱越多就越好,也不是钱来得越快就越好,更不是把钱都投给农村才好,在这场严峻的经济危机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冷静地遏止因这4万亿人民币而产生的过火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否则为了暂时表面的政绩,浪费了人民的钱,又没有惠及到人民的长远利益,将是对人民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者:侯慧艳 来源:《探索》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