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经的判断
我在2017年1月7日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曾说过,2016年刚刚过去,2017年中国经济调整的逻辑没有变。为什么?讲了四条理由,重点讲了,一是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出清过程艰难,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两、三年时间根本不行。二是民间投资预期不看好,这个问题不解决,调整转型就很难。
还曾讲到,调整到位的标志是什么?
(1)看能不能基本确立大体稳定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大国消费市场。这是本轮调整转型成功的最基本的标志。
(2)根据多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干扰程度的分析,可以说,在全社会能否基本形成房地产市场是以消费品为导向而不是以资产市场为导向这一局面,这是本轮调整转型最后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3)看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能否基本回归常态。隐含的道理是,当货币供应如果回归常态,经济还能正常运行,说明过去遗留下的过剩产能、高库存及高杠杆风险已逐步得到释放,我们没有必要再继续过去以宽松的货币供应来平衡、来掩盖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了。
在其后的2018年1月6日的首席论坛上我曾说,2018年将继续2017年的发展轨迹,2018年中国经济调整转型的逻辑仍然没有变。因为多年积累的问题的解决,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艰难时间,不可能因为日历从2017年翻到2018年,翻过新的一页,翻过一两个月,庞大的经济体的内在发展逻辑就立刻变化了,矛盾全解决了,不可能。那么如何把握2018年的经济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不要为一些专家教授提出的新概念、新词汇、新判断所迷惑,经济内在的发展逻辑仍然没有变,主要要牢牢把握好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实体经济的维度,就是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在这过程中稳住经济增长。二是货币金融的维度,即2018年经济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都是基于2017年甚至以前更长时间的发展轨迹中走过来的,存在着过去货币发行过多的“痕迹”。因此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自然成为我国短期经济发展中一本难念的经。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创新、结构转型、逐步释放风险,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纠结的过程中守住底线,绝不能爆发系统性风险。这样,整个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自然表现为“稳增长与防风险”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