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7459 32
2006-02-11

1、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助制度本身不完善

2、如果经济人假设成立,那么社会保障以及救助制度实施和监督是由自利的经济人执行的。即使不是经济人也是受到现实生活中种种约束的而非大公无私的人

3、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成立,那么交易费用的多少和由谁支付作为硬性约束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救助制度执行和监督的程度。

4、用于社会保障以及救助制度的政府财政比例小(可用权威统计数据证明其在政府财政中的比例),弱势群体人数众多(可用统计数据证明),则人均社会保障以及救助金额小(可用统计数据推出,同时可用案例证明)

则,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现有的社会保障以及救助制度仅能甚至不能维持弱势个体的生存

也即,弱势个体没有发展的基础,不能得到发展的弱势个体将在他的一生中被锁定于弱势。

为鼓励讨论,将为精彩发言提供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1 15:36:00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由政治精英设计的体系,弱势群体并不参与其中的决策。因此,这一制度不是自我实施的。对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取决于它给政治精英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成本是社会压力,收益是执政的合法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1 17:52:00

有道理,社会保障保什么?为谁而保?

表面上看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实际上是为了保障政权的稳定。

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也是起这种作用的,而社会保障则是一种防范未然的手段,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稳固其统治地位而保。

我们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分红。弱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受统治者,也许只有到全民选举和全民分红都得以实施的时候,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2 23:25:00
个人感觉弱势群体问题,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其自身能力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关系),所谓能力弱是相对弱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弱,套用林毅夫的自生能力概念,即弱势群体没有自生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3 02:46:00

身边一个贫困人群的存在是经济人的负收入。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偏好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保障与经济人假定不矛盾。

社会保障应包括子女教育的保障,流动就业自由保障;如果社会承受能力提高,可添加培训的保障。这些将为弱势者改善地位提供机会;

保障本身的提出是社会财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保障水平应当与非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成一定比例,因为他们是安定的受益者;不管最后采取什么形式,羊毛总是羊来出的;但以什么形式完成这个“交易”,应当以减少这个“交易费用”的费用为原则;也有个效率和最大化的问题,比如曾经有过的“以工代赈”。

比较棘手的可能是生育的自由问题。人口的增长会增加保障的负担,降低水平。还是需要干预。比如养老,有无成年子女供养可在保障水平上给予差别,鼓励少生。

政策导向上,引向“生钱”,“少花钱”,避免陷于只想“怎样分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3 10:2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2-13 2:46:00的发言:

政策导向上,引向“生钱”,“少花钱”,避免陷于只想“怎样分钱”。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只有在江湖剩余空间足够大、受助者尚有体力划船撒网的时候才有效。而在一个小池塘里“你教他怎么挣扎”是没有用的。

充分就业就能够实现社会最大收益吗?我看不见得。在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就业率不见得就能增加社会收益,全民就业只会降低生产效率,就好比9亿农民搞农业一样,也许数千万人用机械化搞农业就足够了。

物质商品的产量是有限的,受资源和生产技术所限制,并不需要所有劳动力都来参与。只有精神商品的产量是无限的,我们需要用全民分红-这个全民社会生存保障制度让许多人从物质商品的生产车间里解放出来,转而从事精神商品的生产。

能否分钱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谁而发展,是为统治者还是全体国民?如果是前者,则无分钱的可能;如果是后者,就必须分钱。又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经济学家们的实验数据而发展,那我就无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