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等价的,有时甚至相差很大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总产出是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新增价值和转移价值;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产业部门的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即增加值。增加值表明了生产单位对国民经济所做出的净贡献。对国内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求和后所得到的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实际核算时要正确区分最终产出和中间产出很难,GDP通过核算生产环节过程中的增加值,避免了重复计算,更能保证指标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原来我国的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出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容易重复计算,造成水分。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收入法反映的是生产的成果按照各部门对生产的贡献如何为各部门分享的。也即收入初次分配的雏形。居民部门投入劳动要素分到的是劳动者报酬,企业部门出资本分得总营业盈余,政府部门以社会资本分得生产税净额,构成了收入初次分配的雏形。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消费、投资和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07年的相关主要经济指标根据07年1—11月的走势预计:全年GDP增长预计将达到11。4%。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5。59%,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达16。6%,出口增长25。7%。过高的投资增长是经济过热的重要根源,由于副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CPI居高不下,压抑投资将是避免全面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出口在RMB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将明显放缓。中国经济要持续高速增长必须要依靠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补贴保障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等,也可大大促进国民消费率的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方法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从理论上讲,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中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三种方法估算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通常支出法得到的数字会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