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茅理翔,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提起方太厨具,大家肯定不陌生。
茅理翔1985年创办慈溪无线电厂,被外商誉为“世界点火枪大王”,1995年又二次创业,和儿子创办方太厨具,是家族企业解决好接班人的典型。
他极具管理智慧,提出的“淡化家族制”“口袋论”“企业发展平台论”等都被列入MBA教学的典型案例。
如今已年近古稀之的他,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还在继续,先后受邀到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等20几所大学传授管理经验。一年能讲50 多堂,“可能是国内企业家讲得最多的。”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茅理翔先生的用人之道。组织的运转离不开人,如何将人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收获
来源|管理的常识(Guanlidechangshi)
作者|陈凌
01
斥巨资挖了个工程师
如何对待人才,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对于人才,茅氏父子一向是知人善用。因此,方太内部集聚了大量行业内顶尖人才。
而这种积累,从方太还未成立之时就已经开始了。
1992年,茅理翔的飞翔集团内忧外困,他开始像当年寻找点火枪一样,寻找着新的可以再次救活企业的产品和项目。
掌握高精尖产品和项目的人才,自然也是他的重点寻觅目标。研发专家陈安林,就是茅理翔当年的目标之一。
陈安林当时是西北一家军工厂的工程师,专门研制战斗机上的通讯机设备。他和茅理翔相识多年,茅理翔一直很欣赏他。
有一次,陈安林被派到深圳工作,恰巧茅理翔在广州参加广交会,茅理翔就打电话给他,让他一定要过去。
陈安林就去广交会找他。
“找着以后他就请我吃饭,吃完饭他就跟我彻夜长谈,他说你到我的企业来!当时军工企业是金饭碗,我的工资也算很高的,几十块钱工资加上享受的国家ZF津贴,每个月能有100多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厉害的了。”陈安林说。
但茅理翔告诉他:“你来,我给你1000块钱。”直接许诺了当时10倍于陈安林在军工企业的工资。
但光靠丰厚的工资还不足以打动陈安林以放弃自己的金饭碗。陈安林由于长期和茅理翔打交道,其实早就被茅理翔的人品折服了。
在酒店房间彻夜长谈的那个晚上,茅理翔让陈安林睡床上,他自己要睡在地板上。
这可把陈安林感动坏了,他坚持要睡在地上,后来茅理翔就说,那咱们就都别睡了,聊天吧。
于是两人就这样聊了一整晚。
陈安林终于被茅理翔的求贤若渴打动了,他决定加入飞翔。
当他如约带着妻儿来到慈溪,茅理翔也毫不含糊,一次性给了陈安林两万元的安家费。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万元户也没有几个。
茅理翔斥巨资从外地挖了个工程师的故事,迅速在当地传开,成为佳话。
而陈安林也没有让茅理翔失望,在茅忠群准备筹建方太的时候,陈安林也跟着茅忠群到了方太,方太最初几批产品的设计、制造,都是出于陈安林之手,成为了方太当之无愧的元老和功臣。
陈安林只是方太创始团队里的一位,很多方太老员工甚至比陈安林更早就被茅理翔收入麾下,一直跟着茅氏父子干了大半辈子。
在对这些元老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位老员工都会提到,他们深深被茅氏父子的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所折服,跟着这对父子工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干得安心、舒心、开心。
在茅理翔和茅忠群父子身边凝聚的这一批老员工、老干部,是方太能够成功的前提,也是方太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基石。
02
解决“空降兵”难题
在方太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茅忠群也和父亲茅理翔一样,在人才引进上,也是大手笔,绝不含糊。
从1999年开始,茅忠群逐步引入各种人才,组建了一支包括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生产、物流等领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来自可口可乐、三星、西门子、松下、华为、联想、IBM、HP、SAP等跨国公司的高管们,给方太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如此这般的引进人才,茅忠群不仅是长三角区域中少有的吃螃蟹的人,在同行中更是翘楚。
在当时,茅忠群从世界五百强企业引进的高管人才,俗称“空降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职业经理人。
那是一个“空降兵”红火热烈的时期,而浙江则是吸纳“空降兵”的重地,1995年,浙江一家企业就曾以“50万年薪”天价招聘,诞生过“中国第一打工仔”。
但是,空降兵折戟甚至与雇主反目,时至2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难题。可茅忠群居然顺顺当当。
在他记忆中,只有一位空降兵因为和方太价值观完全不合,不到一周即离开。大多则都在方太效力三年以上,离开的也多是因为不愿和家人长期分隔两地。
茅忠群将这种成功归为多方面的原因:物质待遇以及方太本身的行业地位形成的吸引力是先决因素,当然,还有更为关键的,就是老板对于空降经理人的正确认识和定位。
大多时候,“空降兵”总是高价的。
而老板出了大手笔,往往期待“空降兵”是全才,要的是能够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全才需要民营企业自己培养,而跨国公司大多是专才,且需要很多帮手,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单枪匹马无法施展。
当然他们也有很多优势,比如了解规范的做法以及一个完善的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尽管他未必建立过那个体系,可能只是在那样的体系下工作过而已。
对于这些,茅忠群的头脑相当清醒。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来自不同企业的经理人的经验和做法吸纳,进而创新,再结合方太特质和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方太的管理准则。
为此,每招进来一个新的职业经理人,茅忠群都会与其进行深入的沟通,并做好记录。
在和所有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自行学习、吸收、消化之后,茅忠群亲自撰写了适合方太发展的草案,然后再与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共识。
这就是“方太25条管理原则”的诞生过程,之后几年又进一步精简调整为20条。
这些管理原则介于企业文化与具体制度之间,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导向,也成为了方太管理层共同认可遵循的准绳。而这也是这个时候的方太真正需要的。
而且这位爱好研究管理的年轻总裁明白,这些人才加盟后,不但要让他们发光发热,也要让他们吸收光能热能,也就是能在方太不断学到新东西。
惟有如此,合作才是长久的。而大量老板聘请“空降兵”犹如买电池,电池一味消耗,耗干之后也就没了下文。
因此,茅忠群不仅花重金吸纳人才,更是下血本进一步培养这些人才。
方太提供的“金牌经理人”、“高级经理人”、“项目管理”等培训接连不断。
当时,方太总助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都被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MBA、EMBA的学习,每年用于人才培训的费用高达销售额的0.3%-0.5%。
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投资,这就是方太的用人哲学。
03
应对人才流失
其实很多公司都想要现成的、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自己培养,是因为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最后被别人挖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