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9073 14
2010-01-18
以下为本人拟定投稿于《经济学季刊》的论文(一部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一些数学公式无法正常显示

2009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综述


——基于经济结构和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假说的研究


作者姓名:张一飞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金融学院 经济学系


电话:(02156815245


手机号:18918679715


电子邮件地址:1000262607@smail.shnu.edu.cn


通讯作者:张一飞


2009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综述


——基于经济结构和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假说的研究


中文摘要


通货膨胀的预期及成因古往今来一直都是市场经济热议的话题。2009年亦是如此。在国家宣布将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后,许多经济学家就纷纷对未来通胀表示担忧。在此本文也将对于通胀预期及成因做一番详细的阐述。
本文主要观点为研究劳动市场出清与经济结构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不同经济学家对于通胀膨胀的解释加以总结综述。第二部分:提出原创定义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用以解释我国通胀预期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一些政策上的意见。
关键词:通货膨胀,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通胀预期

The Study of Inflation of China in 2009


——About Structure and the Hypothesis of Marginal Ratio of Nominal Wage Adjustment


Jack Zhang(Yifei Zha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Finance College


Abstract


This papper is about the Inflation of China in 2009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Hypothesis of Marginal Salary Adjusting Rate”This is the core issue in this papper and it is de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I: reviewing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economists about inflation Part II: Original idea: “the marginal ratio of nominal wage adjustment” Part III: some policy advice.
Keywords: inflation, the marginal ratio of nominal wage adjustment, expected inflation

JEL numbe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8 11:51:34
一,2009年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及成因综述(引言)
2009年对于中国经济可以说是即坎坷又是非常辉煌的一年。在国际经济环境相对逆转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以8.9%的增长速度(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据世界银行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了惊人的50%左右。今年的保八大业已无悬念。
然而中国经济无论是在未来发展中还是当前形势下都存在着显著的问题。问题之一便是通货膨胀问题。本文便是以此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和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通胀也有自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观点:
㈠:“货币发行过多,从而导致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主要代表人物:吴敬琏,成思危。
㈡:“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占主导地位(包括输入型通胀)”。主要代表人物:厉以宁。
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主要代表人物:王国刚,黄建中。
下面我想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三类通胀的理论及思想源泉。
“货币发行过多,从而导致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这种通胀即为费雪方程如下等式1所得结论。当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很明显这一举措大大地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从而导致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MV=PY(M为货币流通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式1
为什么2009年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通胀呢?有关学者认为现期没有表现出通胀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吸收了大量的货币,并且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对此国外学者也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非良性发展模式了。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里•埃肯格林在《后危机时代尚未真正到来》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确需要认真对待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泡沫,并采取更多措施。”(文汇报2009年12月23日)李稻葵在“v型反弹,资产泡沫与新宏观分析框架”(《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9期)一文中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和费雪方程做了拓展与延伸,其AD-AS模型如下:
“Y- =B(P-P0)+r(I-I0)”(I为资产价格,I0为潜在资产价格) AS曲线式2
“MV=PY+IQ”(Q为资产变易量 AD曲线)                       式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的通胀都可以在基本的AD-AS曲线予以分析,假设封闭模型:
Y=C+I+G                                                      式4
C=+YD                                                                        式5
I=e-dr                                                        式6
YD=Y-T+TR                                                  式7
T=tY+T0                                                                         式8
可得IS,LM曲线如下:
Y= +       IS曲线                 式9
M/P=ky-hr           LM曲线                                 式10
设Kg(乘数)=                                       式11
X=+(Tr-T0)+G+e                                         式12
最后可得AD曲线:Y=                          式13
而AS曲线我们则用卢卡斯的预期总供给曲线,其可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如下式14:
Y- = ( )                                           式14
进一步得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的通胀的传导机制。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农产品,铁矿石,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
变大 AS曲线左移 P上升。
需求拉动的通胀的传导机制: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G,C,TR上升 X上升 AD曲线右移 P上升。输入型通胀的传导机制与成本推动型相似,主要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我国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11:51:55
二,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假说
首先本人想说的是,边际名义工资调整比例假说理论及研究基础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所提出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与新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研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中提到“考察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模式,分析表明,工资和价格波动灵活性较小的国家,其经济的波动幅度就越大。”所以本人想另辟蹊径,从名义工资的调整比例即劳动市场的收入分配机制着手,研究中国的通胀问题。因为从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可以得出:工资(价格)的弹性与经济波动(商业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经济的波动又与物价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就是凭着这座桥梁构建理论假设的。
我的基本理论思想是:由于效率工资所导致的实际工资调整存在摩擦。致使短期内收入分配机制无法按照边际生产率理论或剑桥理论得以实现。这里我想补充的是短期内,如果富人(企业家)得到的利润更多,而穷人(工人)得到的工资较少,即使货币供给量增多,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也不会上升。然而长期时(即劳动力市场出清),货币供给量的增多所导致的通胀才会最终浮出水面。这一理论假设也许能为中国通胀问题作一小点贡献。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的是它只是一个假说。由于我并不曾去过企业或工厂做实际调查,其基本理论只是本人在象牙塔可笑的猜测罢了!如下是理论假设部分。
在短期内给定前期的资本存量,则我们可以得出短期的产出函数:Y=f(N)
Y=f(N), (N)>0   (N)<0                               式14
由微观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决定理论可知,N的需求满足VMP=MP×P=W
N的供给由实际工资(W/P)决定。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如图1所示。L1为均衡雇用劳动力,短期内名义工资具有粘性,这一点可由效率工资理论加以论述。“效率工资理论是对劳动力市场为什么会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的其中一个解释。及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高于竞争性市场上均衡工资水平。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则与20世纪70年代引入效率工资概念用以解释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机制失效以及非自愿失业现象。其中的一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条件,用以解释工资刚性的成因。”
“索洛在《工资刚性的另一个可能来源》(1979)中提出:降低工资的成本将会超过因为工资降低所带来的收益的损失。降低工资至少会引起1,道德风险2,企业名誉下降3,招募员工产生逆向选择行为”(见孙敬水《中级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图1放在上一段右侧空白处)
当P下降时,即P变为P2。如图2所示,均衡点移动到了L2,此时社会上非自愿事业量也会增加。反过来,当当P上升时,即P变为P3。如图3所示,均衡点移动到了L3,此时社会上非自愿事业量也会减少。这样看来劳动力市场的出清的确会影响到P,而且影响较大。
(此地方插入图2,图3)
根据斯蒂格利茨在“短期产出,就业与工资”(R. Solow,Joseph E. Stiglitz,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mics,vol.82,November1968,pp.537-560)的研究,我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通胀的原因及预期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21:44:33
呵呵   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4:47:32
真好意思?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9:33:24
6# knight8016
大概差很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