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94 1
2010-01-18
2010年01月15日 15:35 来源:太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越来越多反映社会焦点热点的新生词汇正在为人所熟悉,也对传统翻译提出新的挑战。提前推出的新版《汉英大词典》收录躲猫猫一词,译为hide-and-seek。其他如房奴、宅男、山寨版等词也被收录入词典。(扬子晚报1月14日)
  “躲猫猫”一词汇聚着网民民意和语言智慧,既是对当时的“躲猫猫”事件不满的另类表达,也记录了一个地方、一起特殊事件的“时间节点”,《汉英大词典》将“躲猫猫”收录其中,既有与时俱进的成份,更有 “不遮丑”、不回避问题和警示后人之意。
  从最直观的感觉来说,将“躲猫猫”、“房奴”等网络词汇收录进词典,表现出当代中国网络信息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时下中国网民已超过2亿,而日日汇聚和产生与互联网的海量词汇、网络语言,对于社会语言的构筑和“感染”已不容置疑。尤其是亿万青少年群体对网络语言的接受能力更强、影响更大,他们比成年人更多地知道什么是 “欺实码”、什么是“杯具”、什么是“宅”……既然社会发展潮流如此,人文语言发展亦如此,那么我们只能尊重和顺从民意,而不能刻意阻塞。
  其次,这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甚至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客观地说在网络中产生的一些新鲜词汇,放在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并不具备积极性,譬如“躲猫猫”,代表某种“问题”或个别公权者的推诿和塞责,这种词汇的收录并不是正面弘扬而是负面警示;又譬如“房奴”,代表的是广大较贫困群体的生存现实,同样不是一种积极的正面弘扬。但是,有关方面敢于直面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我认为这种心胸是值得称道的,或者也将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毕晓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8 12:23:27
呵呵,二分论,辩证法学的多到家啊。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来歌颂下,真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