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库时代的到来,民间智库的作用日益重要。然而对于民间智库与时代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民间智库欲突破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资金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问题,似乎民间智库的前景就是“钱景”。应当承认,振兴民间智库,缩短人才、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差距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不要忘了,智库就是思想库,只有不断催生不负众望的思想,民间智库才能完成发展潜力与未来之势的合璧使命。
智库 资金与思想哪一个更重要
据统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有两千多个,数量超过了智库最发达的美国2008年的智库数。可见中国并不缺少智库,缺少的是像美国兰德公司那样能够出“思想”的智库。人们把能够出“思想”智库的希望寄托于民间智库,是因为民间智库思想的独立性、原生性和突破性,而不是在资金上吃“皇粮”。严格意义上的智库应当是政府机构之外的民间组织,也是因为思想比资金更重要。
市场条件下的社会活动没有资金保障举步维艰,民间智库也难做无米之炊。然而,且不说中国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在宏观上已经“不差钱”,从历史上诸多思想家的成长历程来看,倒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史记》著者司马迁就举出过很多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也是在穷困潦倒中完成《史记》巨著的,终于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过程中修成一家之言。民间智库的成长,不应该脱离这个规律。
民间智库的成长的确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比如利用资金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包装,更好地开发信息资源等等;但是民间智库要想迅速提升自己的品味,更应该按照思想成果的产出规律办事,有不少方面是可以突破经济条件限制的。如果说山沟里可以出马列主义,那么经济地位的受窘并不妨碍民间智库与任何权贵进行平等的“民吾同胞”之类的讨论。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今日之民,吾与达而在上位者之所共也。救民以事,此达而在上位者之责也。救民以言,此亦穷而在下位者之责也。”在解决民生的问题上,既然“政教风俗苟非尽善”,那么民间智库植根于民间,就不难发现可以兴利除弊之处,从而就完全可以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发挥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势。
这并非是在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而是因为智库的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它应当在经济规律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智慧;否则人们何以指望它能够提供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思想?毫无疑问,民间智库如果想在类似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为企业家指点迷津,它自己必须率先在经济规律的必然性中获得自由。民间智库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固然需要较好的待遇,然而也可以向纵横家苏秦那样把贫困当动力,以悬梁刺股的劲头推出思想成果,将潜在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即使不能像苏秦那样并挎六国相印,也不能失去气节。对资金与思想哪一个更重要的回答颇像“慕势”还是“趋士”的选择,战国时颜斶怒叱齐王的凛威就值得称道,在市场经济的利益角逐中绝不能像趋炎附势的媚上之风那样媚钱。
造势 放弃秀小概率的侥幸心理
即使从商业的角度讲,民间智库要想在智库市场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必须以自己的思想产品说话,而不是拿资本规模比高下、排座次。当然,民间智库的掌门人为了维护智库的正常运转,需要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寻找资金来源,现行的法律亦要求民间智库以企业的形式运作。民间智库需要遵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己造势,建立做大做强的愿景;不过更应当注重智库建设的特殊性,摆脱民营企业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宿命。
民间智库为了克服边缘生存的弊端,需要为吸引资金造势。但是与其将生存和发挥的希望放在获得“民办非企业”的非营利机构的地位上,不如为自己的思想成果造势,形成自己的软实力。像投机小概率事件偶然成功的企业那样一夜暴富,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分享资本运作的大饼,这不是民间智库应有的本色。为自己的思想成果造势同样不应该试图通过海选“超女”之类的手段使自己的思想产品脱颖而出。借助现代信息工具,民间智库或许不难做一把思想秀,甚至可以用虚拟的“贾军鹏”吸引眼球,却不能用无厘头的东西充塞思想产品。因此民间智库的掌门人在为资金奔走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做所在领域的意见领袖,至少应该在自己的智库中储备和推出这样的意见领袖,为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对于不差钱的反差,强调民间智库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是为了做苦行僧,正是为了克服秀小概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克服浮躁倾向。欣逢盛世,我们不至于处处身陷逆境;智库内部也应当避免智囊人物遭受挫折,但是提供思想产品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按照思想产品自身的规律使之水到渠成。面对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有耐心坐十年冷板凳去做研究工作,如果民间智库能够在这方面卧薪尝胆,必然能够在思想产品中将金子的光芒闪现出来。毫无疑问,富有思想内涵的研究成果正确,预期准确,有说服力,自然会得到社会公认,独立的言论自然会受到重视,相关的基金也乐于资助。
造势当然也要善于抓住机遇,民间智库不能放弃对小概率的利用,但是不能以一时能否被购买定思想产品的成败。美国的兰德公司推出的思想产品并非都能卖出好价钱。比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兰德公司在研究中就得出了中国政府一定会出兵的结论,拟将研究报告以一架战斗机的价钱卖给美国当局,却遭到了拒绝,后来的事实却证明了它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反过来说,如果以能否卖得出去决定思想产品的产出,就会“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很难进行十年磨一剑的造势,应景推出的思想产品也很难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发力 在蓄势与顺势中为天下谋
智库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民间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智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有望促使政策的倾斜或者“松绑”,但是民间智库存在价值的证明还有一个善于发力的问题,即对于可以利用的资源应当注意因地、因时制宜,使其生发出更大的效益。民间智库只有在蓄势与顺势中坚持为天下谋,才能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发挥应有的政策影响力,并以东方智慧的魅力享有国际话语权。
智库时代所形成的“政策分析市场”前景诱人,但是就民间智库的成长来说,当务之急恐怕不是分食“政策分析市场”,而是自身建设的健全和加强。因为民间智库刚刚从咨询业脱胎而来,或许并不缺乏摸着石头过河的点子,但是就应对像2008年西藏“3·14”事件、西方抵制北京奥运以及新疆“7·15”事件的舆论方面还缺少自己成熟的声音。与其仓促上阵,不如欲擒先纵,完成蓄势待发阶段的任务,以便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蓄势并非仅仅是资金的筹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接受和寻找外部资金甚至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赞助资金上,而应当在体现体制和利益的独立性、思想观点的创新性以及发布思想观点的传播力等方面始终坚持为天下谋,否则就很难担负起民间智库的历史使命。
蓄势待发同样需要顺势而为,即准确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恰当地选择好发力点,从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顺势而为就是要“善识时势,且善用势能”,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处理好谋一时与谋一事,谋一己与谋全局,参政和问政,决策与咨询,专业机构异军突起与关注舆情不遗村野等等各种矛盾,发挥民间智库体制外“旁观者清”的优势。“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蓄势待发与顺势而为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民间智库不必处处宏篇叙事,但是如果醉心于兰德公司“理性选择”那样的黑箱操作,就很容易被既得利益者俘获。
如果说蓄势待发与顺势而为是民间智库的发力之术,那么坚持为天下谋则应当成为其发力之道。有专家认为,民间智库的成功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高远的目标和理想;独立自主、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研究氛围;资金的支持。在资本主义社会,智库为资金的提供者服务与为资本主义服务是一致的;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不管资金由谁提供,智库都应该关注民生问题,坚持听民声、解民困、为天下谋。为了解决其中的矛盾,可以考虑利用内部的体制、机制,将理财与立言相对隔离开来,从而在寻求资金的支持的同时,保证独立自主、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研究氛围,更好地践行为天下谋之道。
作者:张华强 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