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842 9
2006-02-13

中国经济增长到底靠的是什么

误解一:增长主要倚靠出口?

  ●多数时间里,中国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贸易顺差并不大

  ●多数时间里,净出口在中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小的,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关系是反向的

当思考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时候,有一些误解需要清理。中国经济增长到底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也是短期问题。一个普遍接受、但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增长太多靠出口,太少靠内需;太多靠投资,太少靠消费,于是现在说要扩大内需,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扩大消费,国内国外的媒体都在说只有消费上去了中国的增长才正常,才能不靠出口、不靠投资了。

  是不是在倚靠出口?中国出口增长确实很快,但中国的净出口在多数时间里面是平衡的,贸易顺差在多数时间里是正常的。

  2005年有点特殊,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使国内需求下降,使进口增幅大幅度下降,加上2004年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导致中国过度进口,使2005年的进口增长慢,因此出现了千亿顺差。

  但是多数时间里,净出口在中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小的,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和进出口的关系是反向的。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净出口下降,甚至出现逆差,1992、1993年时,经济高增长,中国的贸易净出口是负的,到了2003、2004年,同样,顺差是下降的。当经济增长低到7%、8%的时候,顺差是最大的,上一次记录最高的是1998年的430亿美元顺差,当时中国通货紧缩,是经济增长最低的年头。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的波动所决定的。中国经济的周期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不是外部因素。投资需求也是国内需求。

  那么出口是不是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益,是不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动力?确实是。用出口可以换取大量需要的东西,可以创造大量就业。但问题在于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中国同时也在大量进口,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亚洲生产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对美国有大量顺差,但对所有亚洲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都是逆差。中国的出口中,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一大批东西是在国外制造的,只是在中国加工,有的甚至是最后一道加工,然后贴上一枚“中国制造”的标签(有的研究表明,只有30%是中国制造,70%都是外国或外企制造)。

这样的标签,使人误以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就是出口。这实际上是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关系在发生变化。中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平衡的,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非常重要。

误解二:中国的消费增长太低?

  ● 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它不会出现像投资那样的50%的剧增,从来没有发生像韩国那样的信用卡泡沫导致的高增长

  ● 2003-2004年消费在GDP中的比率下降,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而是因为投资的增长过快

●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农民收入低,中国消费要增长不是要刺激农民消费,而是要保障农民挣钱

  ● 中国多数的经济增长都集中到了20%高收入群体的手中,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对这部分人倒是应该“刺激消费”

另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经济增长是否主要倚靠靠投资?是不是消费就不增长了?

过去几年,经济波动确实源于投资的过热,由此导致一个说法,即现在所有人都在说的中国消费太低。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2003-2004年,GDP中投资比重上升到45%。这个数字反复在国际国内各种媒体上出现,引发各种解读,比如,消费增长的下降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出了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它不会出现像投资那样的50%的剧增,从来没有发生像韩国那样的信用卡泡沫导致的高增长,也没有发生象投资那样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长。消费增长一直稳定在10%左右,现在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费(即消费品增加的部分),仍然是8%、9%左右,与GDP的增长基本持平。由于过去两年投资增长过快,使投资在GDP当中的比例扩大,把消费的比重挤小。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而是因为投资的增长过快,导致了比例关系的变化。这两个原因的政策含义完全不一样,要恢复比例,是抑制投资的增长,还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在投资增长过热的时候再去刺激消费,那会使经济更过热。正确的措施只是抑制投资的增长来恢复GDP当中比例的平衡。

还有,要看一看,中国的消费怎么能够增长?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的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而美国达到人均接近40000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比?

在国内,人们现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还是因为农民没钱?原因显然是农民钱不够,是收入水平低而不是消费水平低。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这怎么解释?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当中拿出多少钱来消费,中国农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医疗还没有着落。因此中国消费的增长绝不可能靠刺激农民的消费牪灰谈农民的消费问题,而是要谈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国家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是就业增长,是整体经济的增长,包括投资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可行的资助。

另一角度,目前看来,中国确实储蓄率很高,40%左右。这么高的储蓄率确实有其原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80%的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很高,但收入不高,多数的GDP的增长都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特别是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国家,收入水平高的群体,消费倾向越低。也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可能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因为提高80%低收入群体、提高高收入者的消费,都不是仅仅由宏观经济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有许多具体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比如说加快社保体制的改革,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倾向。但这样的改革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需要很长时间。要消除收入差距,可能就更是一个长期问题,这是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长期目的,一时还没法扭转。现在怎么提高消费水平?不能靠补贴低收入者,用20%的收入去补贴80%的消费,这是不现实的,不可持续的。更何况补贴消费的政策历来都是不起作用的。日本前些年曾做过这样的事情,给老年人和年轻人发消费券,结果人们花了消费券,把现金存起来,储蓄率还是那么高。

所以说现在谈消费增长,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在给定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下,什么具体政策能使消费增长。

误解三:过度依赖投资?

  ●现在的投资中,超过20%是住房投资,近30%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投资),它们应该是住房消费、公共设施消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总计约60%的投资增长,是可持续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长期需要的

●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其中也包括投资需求,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恐怕在近期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不会有大的改变

  现在的投资中,超过20%是住房投资,这个部分还在增长。从1998年引入住房贷款后,这一项一直是直线上升,而这部分投资从本质上说是消费,长期耐用品消费。

再者,接近30%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大量的城市基础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就是说,中国目前阶段的投资当中大量的投资是公共消费品投资,全世界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费品的投资,现在私人消费大幅度增长,但是公共消费品缺乏,而公共消费品的提供,是将来家庭消费增长的基础。中国正在这个阶段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住房消费、公共设施消费,总计约60%的投资增长,是可持续的,不是不可持续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长期需要的。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消费不重要,不是现在不需要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中国甚至应该特别鼓励高收入阶层多消费一点,因为只有他们现在挣了钱,存得多,不消费。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这种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投资的一定规模的增长,40%、50%的高增长不行,20%左右的增长还是需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政策建议是什么?那就是:保持总需求各个部分的稳定增长,不是只强调消费的增长,出口、投资,都需要平衡稳定地增长。这样一个比较平衡的政策符合现阶段中国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其中的一部分要靠中国的投资需求,GDP的35-40%是资本形成,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恐怕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上的增长结构相比较,这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而直接把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国当前的结构相比,指责中国,是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5 13:28:00

困惑:作者用净出口来衡量出口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否正确。

当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国外都是同质时,进口的确是减少了国内的就业和收入,但如果进口品的国内可替代性较低的话,进口不是同样构成了国内的生产资本么?这对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应该是正向作用吧。如果大部分进口品都不具有可替代性或可替代性很低时,是不是应该用进口加出口来综合判断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净出口。

另外,本人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确实是太依赖于国际市场了。以后有空再把证据写出来。

[em06][em06][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6 11:11:00

这是刊载在1148期《南方周末》(2005年2月9日)樊纲的文章,我以为讲得很好,楼主只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樊纲:解读中国经济增长:高增长与通缩阴影—原载《南方周末》(2005年2月9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6 17:27:00
写的挺好,支持。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方面,国家也应该未雨绸缪,考虑下一步的调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8:53:00
讲的好,目前我国的农民收入的确很底,应该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8:57:00

我们的很多分析数据往往不可靠,不可靠的数据是分析不出所以然的,我想今后中国很多东西要依靠信息化管理予以解决,甚至腐败问题也可通过信息化予以平稳有效的抑制。

家庭户口资料信息化后,银行实行真正实名制,各项产权登记信息化,这能为分析中国经济提供最基础,最重要,最正确的数据,相信到时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将比现在及时有效得多。到时就能轻易的统计出百分之几的家庭占有百分之几的储蓄,百分之几的家庭占有百分之几的财富,百分之几的家庭占有两套以上住房等等。到时对偷税也很容易发现,你一年没交多少个人所得税怎么就增加了这么多的财产呢,查查有没有偷税。我想中国相当多问题的解决要寄托在信息化管理上,因为只有电子计算机才能对庞大的数据进行迅速准确的统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