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季刊》有些匿名审稿人简直是学术流氓,看到好文章嫉妒,又没有充足理由拒稿,于是象疯狗一样乱骂一通,什么理论不扎实,方法不可靠,结果不稳健,写作不严谨,等等,没有实质性内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经济学季刊》的有些副主编还居然采纳这样的审稿意见,太不负责任了。先前有帖主说《经济学季刊》的很多匿名审稿人是CCER的博士生,怪不得如此无才无德。有类似经历的同行请将帖子顶起来,谴责所有不负责任的审稿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url=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92867&page=1&from^^uid=1981497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92867&page=1&from^^uid=1981497[/quote[/url]]
及时国际一流的期刊业难免出现拒真和取伪两类错误。《季刊》的审稿人是曾向其投稿并进入匿审的作者。这些人虽然可能有些不够专业但季刊的审稿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国际主流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从投稿作者(不一定是发出来的人)中选择,这种制度规定了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所谓权利就是作者有获得匿名评审意见并享受编辑部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权利,所谓义务就是承担一定的审稿工作。这种制度具有很好的self-financing功能。个人认为季刊的审稿制度是国内最为正规的(注意我说的是审稿制度本身而不评价审稿人)。有很多刊物作者投稿后等上几个月没有一个字的审稿意见反馈,甚至不会有人通知你拒稿,过期无消息就自行处理。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在第一周就被扔到垃圾箱里还是在三个月的最后一天被拒绝的,还在那里傻等三个月,你三个月的等待往往是没有任何结果的。对这样的刊物有些作者一稿多投是有情可原的,而《季刊》一般会在收到稿件两个礼拜左右通知你文章是否进入匿审,如果进入了就一定会给你反馈一份评审意见,我觉得这是对作者很负责的态度。但也正因如此有些不够专业的评审意见遭人诟病,可不专业总比没有强吧,对很多其他刊物没有人诟病其审稿意见的质量,是因为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它的审稿意见!
祝季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