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64 1
2010-01-21
 在新年伊始的头两个星期,一桩军火大亨的买卖、一部美国电影的播放、一家美国网络公司的‘威胁’,就足以穿透整个中国社会,或者让中国力量的应对显得吃紧。  如果不是《阿凡达》,许多北京人或许不会知道南皋在哪。在北京东北五环外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有号称全球最大的电影博物馆。为了看一场巨幕版《阿凡达》,过去10多天,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这里就已经排满了数以百计的人群,而那几天北京正好遇上了50年来最冷的寒流。
  非周末的某天下午,走进博物馆内,硕大票务信息牌里,显示着“巨幕版《阿凡达》:散客票已售完……团队票已售完……包场票已售完……”鲜红得几近刺眼的字幕,就像股市的一路飘红,宣告美国电影的胜利。
  中国可以建全球最大的电影博物馆,但里面放映的是即将创下全球最高票房的美国电影。在未来几周内,中国所有电影院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北京一家报纸曾登过一幅漫画,第一张画着某人要打劫,被打劫人反驳道:“打劫也要点技术含量,你看人家!”转到第二张是,《阿凡达》里的纳威人举枪对准电影院里的中国观众,观众很自愿又很兴奋地掏出百元大钞。
  在《阿凡达》攻势面前,和全世界一样,中国影迷也没有半点抵御力。中国之前一部国产片播了45天左右创造的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阿凡达》15天就破了,体现的不仅是中美电影创纪录的时间和票房差距,还有中美之间的GDP差距,更有可能是中美的软实力差距。
  事实上,如果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创新的力量全都折合在一起,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可能还会超过1:3。一年多前奥运会、金融危机推波助澜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以及“赶超美国”的雄心壮志,还有2009年《中国不高兴》、《中国力》、《中国没有榜样》、《天命所归是大国》等等一系列2009年中国畅销书的呐喊声,在《阿凡达》面前,一下子变得脆弱不堪。
  我说这些,一定会被“呐喊派”批判为“逆向民族主义”。但要知道,《阿凡达》面前中国人彻底败下阵来,并不是特例。几天前,当谷歌扬言退出中国时,有些青年人站在谷歌一边,甚至希望中国政府妥协,我不敢确定。但能确定的是,在美国大公司的软实力面前,下一代中国人目前也基本上缺乏抵抗力。
  “软实力”如此强大的功效,即使该词发明人约瑟夫·奈本人都没有料到,或把话挑明了说——在首创该词10多年后的《软实力》一书中,他只是说:“软实力就是吸引人的力量。”这个定义说得不如马修·弗雷泽那么直白。

  在其代表作《大规模烦心武器(Weapons of MassDistraction):软实力与美国帝国》里,这位加拿大《国民邮报》总编辑很讨巧地套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Destruction)”三个单词的词道,然后阐述了“软实力与国民忠诚”的关系:“(一国软实力)将使他国国民越来越感到,想与以领土国家为基础的权威进行分离。”
  一年多前,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我曾编辑过复旦大学吴心伯教授《影响世界,中国还差点火候》一文,文中谈道:“如果美国度过当前的危机期并在不远将来开始新一轮力量扩张,我们不应跌破眼镜。”当时我就觉得此话很有道理,在该句上加了粗体以示强调,在后来自己行文中还引用。但这个“新一轮的力量扩张”会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我“跌破了眼镜”。
  这就是2010年初中美关系有可能倒退前,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事实。在新年伊始的头两个星期,一桩军火大亨的买卖、一部美国电影的播放、一个美国网络公司的威胁,就足以穿透整个中国社会,或者让中国国家力量的应对显得吃紧。此时,再想想过去一年,中国舆论中流行“怎么赶超美国”、“何时世界第一”的论调是否有些为时尚早呢?
  还是得记住亨廷顿的话:“世界各地的文化分布反映出了权力的分布。”在美国人没有早起两小时、冒着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排队苦等几个小时、要观看中国某件文化产品前,中国还是多想想那句老生常谈的口号“韬光养晦”吧。不要以为“韬光养晦”就等于什么都不做,事实上,我们未来“韬光养晦”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会更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 15:11:36
咕~~(╯﹏╰)b
支持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