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jean 发表于 2010-1-22 12:07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站在导师的角度来看,有科研和职称评定认定的压力,同时还面临内部老师竞争的压力;站在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角度看(事件中的人),可能面对的现实压力会更大。
说实在话,如果没有双方在平时里的积极沟通和交流,作为导师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所带学生的性格,生活(尽管自己工作很忙),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认识到,即使将来未知,但进入学校学习特别是在导师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到一些学习的方法是人生的一种幸福,这样会增强其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学术严谨是重要的,但学术的创造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时达不到的话,何谈去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心态;我也认为,更多时候大多数学生对老师都是很尊敬的,如果老师平时略微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提供一些帮助的话,我想绝大多数学生是会非常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由此产生一种正效应,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做实验、分析、数绝处理甚至发更多的文章。
我是做学生出身,但我认为让导师主动去了解学生是不现实的。虽然导师“应该”这么做,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少会有人这么做。这就仿佛在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关心下属。但实际上有几个会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导师所面临的诸多“应该”中,这个“应该”的权重是最小的。这个“应该”做的好不好,与其工作、生活的相关度最小,所以自然是有精力就关心一下,没精力就放到后边了。而这个“应该”和学生的工作、生活的相关度极大,这个“应该”几乎是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学生还是需要去积极沟通和争取。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等着导师主动,估计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