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47 0
2010-01-23
(接上贴)
所以现在我们假设:某一地区收到养老基金共90万元,政府将其给一基金公司代为投资。要求最低收益率为11%即最后所得收益不少于100万元。寻租行为成本为10万元。且我们这里可以大胆假设其投资年股票市场为牛市,不可能为熊市。因为一旦市场为熊市,则不可能产生寻租行为,基金公司的逐利行为也无法得到激励。我们的博弈将不存在。
博弈之前,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抽象的数据。即如果政府官员受贿,未被察觉的概率为70%,被察觉的概率为30%。对于基金公司的一般情况可由下述子博弈表示:逐利则G70%15095);不逐利则最后收益为110。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博弈了:


UgUco.

基金公司逐利

基金公司不逐利

政府公正委托

01.5225

(0,0.488)

政府有寻租行为

(0.4,1.30)

(0.4,0)

表一[1]

根据以上博弈,企业和政府会分别选择基金公司逐利而政府有寻租行为。显然上述博弈是典型的纳什均衡,即占优策略均衡。不管基金公司逐利还是不逐利,政府都会选择寻租行为,类似的无论政府是公正委托还是有寻租行为发生,他们总是会进行商业逐利的。最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基金公司是否逐利或是逐利的可能性取决于政府的公正性。如果政府在此项目委托过程中是不公正的,一方面在伦理道德层次上既然政府都违背道德,基金公司还干嘛遵守呢?一方面从简单的博弈中得到,当政府寻租时,基金公司必然逐利。所以问题的重要性发生了转变,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贪污腐败是要不得的。反过来,基金公司的逐利行为却变的不那么重要,因为只要基金公司合理地分散投资风险,(上面也已提到基金公司逐利的年份为牛市)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利润空间的。这样只要我们制定一个详细而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我想基金公司和老百姓互利双赢是可以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想对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做一些实证研究。由于这一方面的资料相对难以得到,所以我与同事(程超等)选择去上海图使馆查找资料并去了上海社保局进行实地学习与调研。(还未开始调研,未完成)

四,商业金融机构运行投资资金的理论总结与创新

商业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拿到这一笔下放的资金该怎样投资呢?他们又该如何权衡收益率及相应不确定性(风险)呢?此部分我们一方面想试图总结现代的投资组合理论,以此找出一些较适应的投资组合方式,一方面我们大胆设想一种双赢局面存在的可能性。(当然这里的双赢绝非指第三章所述的纳什均衡的最优解。)即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关的投资理论,稍后我们将详细分析这套理论的可行性。
首先让我们先进入前人的时代,我们试图总结此部分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去过一些金融机构做了学习与调研,深知其重要性,二是无论如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无法脱离收益性投资组合的本质。所以对前人的理论做一番总结是必要的。
1952


(未完成)

现在我们小组想提出一些创新,即将投资组合与宏观经济基本面相联系的一种投资方式。从罗伯特C.莫顿的《金融学》中可知风险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先前的投资组合理论只涉及了非系统风险,这是因为较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到多无规律可循。所以我们想提出一套理论及相应解决手段,其主旨为:商业金融机构可以将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市场指数基金,而政府则可与相应的商业金融机构“窜通”,将一些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出台信息提前几个小时告知他们,以待其获益。当然这种手段显然有违于市场的公平性原则。而且提前透露内部消息是被视作犯法的。很多学者专家表示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因为存在种种原因(市场监管不完善)离有效市场价说中的金融市场还相距甚远。在此种基础上如果在雪上加霜地运用我们的假设,则必然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更大混乱。
不过最后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只要政府与商业金融机构运行与合作得当,这仍不失为一种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关键的问题便是如何防御投资跟风和理性预期。
投资跟风指的是:设想如果让所有投资者得知具体哪一家金融公司与政府与央行勾结,若此公司在投资举措上有较大的变化,则其他投资者必然跟风,必然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更大混乱。理性预期:芝加哥天才卢卡斯早已提出赫赫有名的理性预期理论,在金融市场上我们的谁想也将被影响。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我想设想一个实例,来分析一下此方案是否可行。
(未完成)

五,结论

未完成

参考文献:






k: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基金公司业绩排行往往是一年翻一番,往往上一年排在前10的基金,今年全部跌出前10.但这大体上不影响长期对于基金的评估,也不影响我们的博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