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其他市盈率尺度参考
①消费类企业,毛利率较高,利润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直接用每股收益除以 4.5%,除出来的数就是它的合理价格,大概按照 22 PE 算的,这个只作为判断肥与瘦的参考,然后打 5-7 折买入即可。(其实这个是取r=10%,g=5.5%,然后得r-g=10%-5.5%=4.5%的贴现计算法,很靠谱。消费行业 5.5% 的永继增长率是靠谱的,它可以由接近 GDP 增速 2 倍的行业永继增长率实现,但单个企业这样估值就有风险,毕竟行业不会消亡企业会。)此简化版方法很实用,特别推荐。
②按格雷厄姆的成长股公式保守估值,给出的 PE 估值一般为 14-18 倍。
③按目前国债收益 3%+5% 的风险溢价,那么一只股票的合理价值是 8%,8% 的价值收益水平对应的是 12.5 倍市盈率。
④按成熟市场如美国的整体估值,市盈率更多在 10-20 PE 之间波动。
6.PE=10是十年投资回本吗?
假设企业零成长,PE=10,g=0,根据PE=1÷(r-g)得,贴现率(回报率)r=10%,它的含义是零成长企业必须 100% 分红,你才能取的 10 年回本的收益。所以零成长企业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可以直接看股息率即可,即买入低增长或零成长企业,应要求尽可能高的股息率,因为企业的留存现金带不会带来什么成长,极可能被浪费掉了。若 5 PE 买入一家企业零成长且不分红,利润都被新垃圾项目挥霍掉了的公司,你得到的不过损毁价值的机器罢了。企业都很难成长了,把利润分红给股东让股东自己红利再投资总比让管理层随意挥霍强。
假设企业有成长,PE=10,每年利润的 40% 用于分红,那企业应取得年利润 6% 的增速,这样也可以也对应 10 年投资回本。这里面隐含的 10 年期回报公式是:(股息率+年利润增速=回报率),这个公式使用时要求最好把时间拉长到 5-10 年,才能更好避免市场波动影响。当然企业在成长中还能积累更多现金,说明成长需要的投入资本小,那就更牛逼了。
7.1÷PE 可以看成回报率吗?
这样计算往往会高估了回报率,因为利润(优质企业视为自由现金流)往往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分红变成股东真实回报,另一部分留存用于企业发展需要。留存的那部分利润能否实现红利再投资的收益率才是关键,实践中留存的利润多数时候是被乱投资或盲目扩张并购给浪费掉了,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复利效应或者说是每股价值的提升。
巴菲特很懂复利这台机器的运作原理,他投资最成功的地方根本不止是什么浮存金效应,买入伟大公司等传统结论。而在于巴菲特只选择理性回报股东的管理层或自己去直接影响管理层或直接完全收购企业,然后充分发挥所投资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复利效应,这是其取得高投资收益的本质。
所以,只买入伟大企业如茅台的投资逻辑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茅台和五粮液留存大量货币现金,而部分现金流的复利效应和全部现金流的复利效应,差别很大。现实中大部分企业都是部分现金的复利效应,只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实现了其全部现金流的复利效应,集企业经营与投资于大成者,难以望其向背啊。
七、利用市盈率计算三至五年回报率
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去。所以基于永继经营假设计算的回报率往往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我个人在实践中更喜欢使用中长期投资回报公式测算未来 3-10 年的投资回报率。对于自己深刻理解的公司,未来 3-10 年的利润其实是可以估算的,时间太短反而不好预测。
我们也可以可以使用未来三年预测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目前是 16 年,可以用 18 年预测总利润/15 年总利润,然后通过复利表确定复合增速,注意剔除融资和股权激励的摊薄效应)。使用这个指标,同样要先将企业的质地做层层筛选,在确保剩下企业中每家企业的质地都没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去预测未来三年的净利润。
我个人不会去自己做预测,券商手中有更多的调研资料和行业数据,比自己测算的强太多了。因为市场带有偏见,且遵循主流偏见,所以我采用券商的平均预测值,如果各券商的预测值偏离度过大,那么这样的企业我将直接 PASS,偏离度大说明企业未来的业绩不易预测,相反,如果认同度高,那么我会把所有券商的预测值做一个汇总,去掉最高与最低预测值,再用剩下的预测值求平均。
我们选择的企业是具备长线价值的,所以估值和使用市盈率就比较方便了。例如许多消费和医药股的市盈率是长期在 15 PE-30 PE 的。我们选择企业的具备长期稳健性,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未来 3 年或 5 年回报的评估或预测。市盈率的倒数就是当下收益率,但它并不准确,不能很好确定近 3-5 年持股收益率。
我是拿预测 3 年后的净利润与预测的合理市盈率倍数预算 3 年后的企业价值,即未来第 3 年利润的平均值*预期 PE=未来第 3 年的市值,然后,预期 3 年回报率=未来市值/当下市值。预期 3 年回报率在 80% 以上的自己熟悉的极品公司或是 120% 以上的优秀公司,都是值得购买的。
巴菲特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效应,所以他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法是靠谱的。我们很普通,多从做生意角度看回报率,做出估值更靠谱。投资目标设定为 3-5 年 100% 的回报率,这样就避免了长期估值的误伤。ROE 和 PB 都是滞后性指标,所以 PE 和利润增速多数时候更好用,但必须用于自己了解的企业。
从回报率的角度看估值,和实际做生意的情形也更为接近。
八、投资大师眼中的市盈率
(一)彼得·林奇的 PEG
PEG 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 PEG 指标是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发明的一个股票估值指标,是在 PE(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 PE 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PEG 告诉投资者,在同行业的公司中,在市盈率一样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那些增长速度高的公司,或者在同样的增长速度下选择市盈率较低的公司。
PEG,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未来 3 或 5 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市盈率仅仅反映了某股票当前价值,PEG 则把股票当前的价值和该股未来的成长联系了起来。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 30 倍,传统市盈率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便宜,但如果其未来 5 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 30%,那么这只股票的 PEG 就是 1,可能是物有所值。当 PEG 等于 1 时,表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 PEG 大于 2,说明公司的利润增长跟不上估值的预期,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严重高估。如果 PEG 小于 0.5,说明公司的利润增长远好于估值的预期,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严重低估。
PEG 也可以理解为在 15%-30% 的增速下,企业的 20-30 倍高 PE 在 3 年时间就可以降低到 10-13 倍的相对安全区域。当然,周期股和垃圾股另说啊,融资换来的增速注意按摊薄后利润增速计算。所以,优质成长股选用此指标才更有意义。
PEG 告诉投资者相对市盈率估值而言更应该关注公司的利润增长情况。短期内,利润增速高的股票在一段时间内走势都会强劲,即便估值已经偏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未来 3 年的利润复合增速,利用 PEG=1 确定当下 PE 也是可以的。但买入时,20 PE 以内的极品白马股 PEG 不要超过 1.5,20 PE 以上的优秀个股 PEG 最好不要超过 1,因为高增速多数不可持续。
(二)戴维斯双击
在低市盈率买入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获取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戴维斯双击」,反之则为「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双击的发明者是库洛姆·戴维斯。戴维斯 1950 年买入保险股时 PE 只有 4 倍,10 年后保险股的 PE 已达到 18 倍。也就是说,当每股收益为 1 美元时,戴维斯以 4 美元的价格买入,随着公司盈利的增长,当每股收益为 8 美元时,一大批追随者猛扑过来,用「8×18 美元」的价格买入。由此,戴维斯不仅本金增长了 36 倍,而且在 10 年等待过程中还获得了可观的股息收入。
(三)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
约翰·聂夫 1964 年成为温莎基金经理,直至 1994 年退休,著有《约翰•涅夫的成功投资》一书。约翰·聂夫在温莎基金 31 年间,复合投资回报率达 13.7%,战胜市场 3% 以上,22 次跑赢市场,总投资回报高达 55 倍。约翰·聂夫自称低市盈率投资者,对市盈率的理解较为深刻,以下为他运用低市盈率的投资法则。
1.低市盈率(P/E);
2.基本成长率超过 7%;
3.收益有保障(股票现金红利收益率要高)
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
5.除非从低市盈率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
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
7.基本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