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一路走来,朋友越来越少。有的遗失在岔路口,有的自转弯处不见了,还有的在漫漫时光里,渐行渐远渐无消息。
时间长了,才明白,到了这个年纪,再不愿取悦他人,宁愿花时间充实自己。
可可·香奈儿说:
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
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在丰富生命。
有时为了“交朋友”,不惜伪装、迎合、取悦对方。
其实,人与人相交讲究一个舒服,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与其取悦别人,不如丰富自己。
01
读书,丰富大脑
不知你们可还记得这个视频,桃园三结义时,关羽的肺腑之言让刘备感动得涕泪横流,而张飞一连三次的“俺也一样”,让人边笑边叹,读书与不读书真的不一样。
笑过之后,想到一句大俗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使人知礼明义,长识见,增涵养。
再讲个三国的故事,吕蒙初为不爱读书的武将,孙权对他抱以厚望,劝道:
“你如今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
吕蒙推说事太多,没空学,
孙权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没让你钻研典籍,去做教书匠,只要广泛涉略,有所知。
顺便还拿自己举例,我也很忙,但坚持读书,大有裨益。
吕蒙这才拿起书本认真读,后来鲁肃与他讨论议事,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自信回“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大喜,将其引为知己。
“吴下阿蒙”成了识见精博的名将,气质大变,谈吐不凡,朋友自然就有。
读书使人充实,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你多久没静下心读一本书了?
02
兴趣,丰富生活
张岱说:“人无癖,不与可交。”
癖,即兴趣、爱好,是对一事一物的痴迷,无关名利富贵。
闲时,可养花、读诗、练字……
一个小小的兴趣,让人忙起来,不再向外寻求他人的陪伴,兴趣,是一方不受人左右的小天地。
《红楼梦》里的香菱,自小被拐卖,长于人贩子之手,因相貌出众,被呆霸王薛蟠看中,抢回家做了小妾,身世凄苦,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若论常情,在薛家,她要小心翼翼伺候丈夫、婆婆,再学点女红,搏个贤惠名声。
可她偏不,虽乖巧却不谄媚,不爱针线,痴迷诗词。
进了大观园,初见黛玉就拜其为师,一门心思学诗,从深夜不睡苦读的痴迷,到随处苦思琢磨诗句的魔怔。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做出好诗,得众人称赞,入了诗社。
香菱的一生被命运裹挟,从来都是身不由已,唯有对诗词的喜爱,令她第一次奋力做了自己,让黯淡的一生亮起一束耀眼的光,也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03
独处,使心灵平静
丁玲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外在的浮华,再热闹,终会散去,唯有内在的灼灼光华永不熄灭。
人只有学会独处,心灵才能平静,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的梭罗,舍弃无用的社交,回归自然,寻到了生活的真谛,写出精彩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宋朝理学家朱熹,喜欢静坐格物,只因独处时心境澄澈,灵窍自开;
陶渊明不慕朝堂,甘愿隐居南山,荷锄种豆,东篱采菊,一生自在;
欧阳修最爱,深夜无人时独自读书,便于检视自身,知得失;
……
龙应台说: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04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作家苏芩说,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
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与之同行。
与其取悦别人,不如丰富自己,靠迎合维持的关系,终究不能长久,只有靠人格魅力吸引来的朋友,才能三观相同,灵魂相契,同行的路方能走得更长远。
一动不如一静,无缘不强求,剩下的就是自我积极探索,只有在不倦的探索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生命的欢愉,才能感到自己内在的充实和价值。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