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747 0
2010-01-25
摘  要: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必须正确认识农民素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科教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是农民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因素的有机结合。农民素质主要是指农民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的综合体,其中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素质等。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一、正确认识农民素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正确认识农民素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源泉。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首先,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民收入的高低。据国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一书中,对368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从农户收入来看,高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从劳动力年人均收入的对比来看,高中户劳动力年人均收入比小学户劳动力年人均收入多541.3元,高出1.5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658.8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多513.1元,高出1.9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630.6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户多117.5元,高出0.5倍。其次,农民科学技术素质和农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关系。据国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在《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一书中,对有文化又有技术的农户与只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进行比较研究中表明,高中组人均年收入两者相差419.2元;初中组人均年收入两者相差195.5元;小学组人均年收入两者相差336元(见表-1)。有文化有技术与有文化无技术的劳动力相比,年均经济效益亦有很大差距;高中组相差667元。初中组相差583.1元,小学相差670.4元(见表-2)。不言而喻,科学技术素质高的农民比科学技术素质低的农民收入高得多。

    2.农民素质高低决定着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高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商品经济的观念淡薄。许多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进而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要提高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3.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当前造成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只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渐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反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更难以实现。
    4.农民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是当前造成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民素质低,导致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反应迟钝,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弱,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技术设备很难推广应用。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一书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0%,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左右。两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悬殊。
    二、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农民素质距离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文化素质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1949-1998年,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已由小学水平为主转变为初中水平为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进步。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农业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总体规模仍很大,我国整体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仍占整个农业劳动力的7.05%(见表-3)。

    2.科技素质较低。农民的科技素质通常是指农民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科技的能力。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较少,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导致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真正能掌握科技知识的人数并不多。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由于待遇低、工作与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农业科技人员中大约有半数以上人员脱离农业部门,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进而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提高。
    3.管理素质较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淡薄,对市场经济了解不够,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大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4.生产技能低。当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是,当前我国农民较低生产技能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这是因为,一是农村各业仍然普遍缺乏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致使大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无法向非农领域转移;二是部分地区农民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经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其现代农业生产技能难以提高;三是据国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在《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一书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30%。同期,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受高等农业教育。
    造成我国农民素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落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农民教育组织化程度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农民子女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利,农民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教育机会。
    三、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素质
    针对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农民素质奠定物质基础。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着力增加农民就地务工收入。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既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民增收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挥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坚持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村发展生产,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2.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农村青少年。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和教育成果,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素质。因此,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村教育投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使更多的农村青少年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为培养未来的新一代农民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以及农村工业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提高,因而对在农业和农村工业中就业的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根据本地生产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例如,可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函授、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可通过办好农村文化站和图书室,利用报纸、杂志、图书及其他书面技术资料对农民进行文化科学和专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农村的各类技术骨干,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与生产技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3.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地方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三是要坚持正确的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打击黄、赌、毒,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着眼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4.统筹城乡科技普及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最基本的是加快发展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支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教育等工作。通过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示范、宣传工作,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尽快推广到农户中去,把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技术协会。农民技术协会是由农民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村技术组织。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农村中一些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农民根据某些专业生产的需要组织起来,共同学习、交流生产经验,引进新品种,探索、钻研新技术。这种农民技术组织在传递信息、交流技术,培养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河北省廊坊市的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如养鸡协会、果树协会、蔬菜协会、西瓜协会等非常普遍。农民在参与这些技术协会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开阔眼界,转换思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
    5.统筹农民流动人口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首先,高度重视农民流动人口教育,把加强农民流动人口教育作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研究制定新时期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增加农民流动人口教育投入,编写和规范农民流动人口教育教材,培训教师队伍。其次,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当前农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渠道,将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纳入相应的组织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将农民流动人口组织起来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覆盖率。再次,提高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农民流动人口教育,必须注重和确保农民流动人口教育的效果。切实加强对农民流动人口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方法多样,注重实效。
    6.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提高农民素质。当前,我国农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大约一亿多人。这些人在打工、经商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自身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他们回到农村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中间有的利用在外见多识广的条件,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有的回乡后兴办第二、第三产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另外,城市经济向农村扩展也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大作用。农民在与城市经济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在短时期内就能发生很大变化,自身素质就能有明显提高。此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农民改变自身陈旧观念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在农村扩散的过程。资金、技术、资源、人才、信息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则是这一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些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农村人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倩.国内外农民素质及素质教育之比较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1-14+27.
    [2]钱正武.我国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技术经济,2006,(3):53-56.
    [3]王正中.中国农民现代化及推进策略[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杨金平,孙林.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8,(6):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韦廷柒(1957-),男,广西柳江人,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韦廷柒 来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