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2019年我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彭刚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相应也显得分量十足,而其中所提出的我国2019年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以及国际收支四大方面预期目标,更是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统计指标是测度经济运行冷热的温度计,除需关注数值大小与变动外,更应该重视指标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如何基于统计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并紧密结合宏观经济运行实践,以准确理解这些主要统计指标及其预期目标的政策含义,成为把握我国2019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
一、GDP增速设区间目标,达成6%以上无忧
《报告》将2019年经济增速目标罕见地以区间形式设定为6%-6.5%,并且全文并无对其过多具体阐述,可能释放出了这样几方面信号:一是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特别贸易争端可能复杂化,使用区间估计而非数值点估计来预测经济增速,将更为科学合理;二是虽然GDP增速所衡量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未来我国经济应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而GDP增速仅是高质量发展系统当中的一环,唯GDP论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三是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基本面仍然是较好的,随着GDP体量扩大增速虽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在6%以上水平。
尽管当前依然面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争端可能加剧的复杂国际形势,汽车等传统产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可能存有隐忧。但是,毫无疑问2019年我国GDP增速将维持在6%以上水平,这不仅是为了实现2020年GDP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更是因为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仍较为强劲。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2.7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66.2%;全年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3.9%。另一方面,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再者,股票市场可能会带动金融业对经济增长所有发力,最近股市的高成交量已初现端倪;最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也将为2019年经济增长任务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二、就业紧盯调查失业率,5.5%目标可力保
今年《报告》更加重视就业,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报告》使用了三个指标来设定了2019年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实际上,在反映就业或失业情况方面,这三个指标各有侧重,且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科学观察我国就业或失业状况应当紧紧盯住调查失业率指标。
城镇新增就业与城镇净增就业两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前者等于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后者为报告期末城镇就业人数与报告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城镇新增就业只能反映核算期内累计新就业的职工人数,没有包括在离职或失业的就业人员。从数值表现来看,2014-2018年该指标值分别为1322万、1312万、1314万、1351万和1361万人,始终保持了稳定水平,无法客观灵敏反映城镇总体就业人数动态变化。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界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而实际中,有很多已失业或待业人员,并没有到劳动保障部分进行失业登记,由此会造成对该指标值的低估。从历史统计数据看,2002年以来我国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左右,变动灵敏度十分有限。国际上,一般也是使用调查失业率而并非登记失业率,来反映就业或失业状况。
我国其实早已启动失业率调查,李克强总理曾撰文透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调查失业率为5%,这是官方首次对外披露调查失业率数据。但直到2018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才开始按月定期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018年各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8%-5.1%之间,就业形势较为稳定。2019年,我国就业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然而调查失业率的目标应可力保:其一,世界经济趋缓和贸易争端冲突,或加大外贸生产经营行业就业压力,但其影响在总体上仍是可控的;其二,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就业状况造成巨大冲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但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岗位需求;其三,宏观经济增长整体上仍是趋稳的,就业优先政策在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力,也都将成为我国稳就业的可靠保障。
三、物价将持续稳定,国际收支更加趋向平衡
《报告》将2019年物价和国际收支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近几年我国CPI和国际收支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两项目标的达成基本没有太多悬念。2019年,我国物价将持续稳定于低位态势,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将继续收紧而趋向平衡。
2018年,我国CPI全年上涨2.1%,继2012年以来一直稳定处于2.5%之下水平。2019年1月份和2月份,CPI分别同比增长1.7%和1.5%,也为后续月份CPI走势打下了稳定基调。从引发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来看:消费品需求端相对较为稳定,难以在短期内拉动价格大幅度上涨;流动性方面,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M2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综合各方情况来看,2019年全年我国整体通胀的压力并不大,CPI难以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甚至大概率会较2018年有所下降。
国际收支方面,2019年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一直处于收缩状态,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顺转后,顺差量也在继续收紧。2015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在持续降低,2015年顺差规模为3306亿美元,2018年已降至491亿美元,已处于相对较为合理的顺差区间。我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由2016年逆差4161亿美元转为2017年顺差1649亿美元,2018年顺差则进一步收缩至602亿美元。
总的来看,《报告》中所提出2019年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论证后的结果,是完全有能力全面实现的。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2019年,相信这些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