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202.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03.面对问题情境时,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是( )
A.沉思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204.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教育传统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05.课程计划的首要安排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评价
C.课程内容 D.课程设置
206.学生对老师演算过程中运用的新方法和思路产生好奇心,这种情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激情
20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208.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209.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探究法 B.直观教学
C.讨论法 D.发现法
210.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211.班级、少先队、团支部属于( )
A.正式的学生群体 B.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C.同辈群体 D.正式的同辈群体
212.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的是( )
A.波斯纳 B.布鲁纳
C.科顿 D.布鲁巴奇
213.一位新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护自己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上,说明其处于成长的(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214.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15.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的是( )
A.心理素质 B.遗传素质
C.道德品质 D.年龄阶段
216.为了学习知识,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 )的具体表现。
A.能力 B.品质 C.意志 D.气质
217.下列选项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 )
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 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 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218.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这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219.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的规定外,必须是( )教育行政部门。
A.县级以上人民ZF B.省人民ZF
C.市级以上教育局 D.人民法庭
220.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 )
A.集中负责制 B.工会负责制
C.校长负责制 D.党支部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