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7619 100
2019-03-27
石开石在《经济学的几个弥天大谎——为什么有人信而不疑?》中提出了“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的观点:
“在价格高的时候(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生产方生产的越多,利润越多。才有生产方投资增加产量增加供给量……。
在价格高的范围,价格下降,供给量依然增加……”(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1.html

他反复强调“在高价格区域,生产者都要增加生产,生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但还是高位,依然增加生产。”(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01-1.html)“价格高位无论价格是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08-1.html

并且,他还为他的这一观点找到了“理论基础”:
“价格高位,增加生产;价格低位,减少生产。
理论基础是:
利润=(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44783-20-1.html

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他的“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的荒谬性。

(一)
根据石开石上述观点所涉及的因素,我们可知,生产者增加生产量的途径无非是以下两条:
第一条途径,投资已经完成,固定成本已经确定,但生产量尚未达到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以下简称为“尚未达产”),从而仅仅通过增加变动成本的投入来增加生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因为确定的固定成本必须获得补偿,另一方面,又只有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剩余才能使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因此,只有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的情况下,才能有剩余来补偿固定成本;并且,生产量越大,剩余就越多,固定成本得到的补偿也就越多。如果补偿固定成本后依然有所剩余,就会有利润的形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是一定会增加生产量的,直至达到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

第二条途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以下简称为“已达产”),然后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从而在新增固定成本的基础上来增加生产量。
由于第二条途径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具体讨论。

(二)
第二条途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原有生产者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原来不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者参与到该产品的生产中,投资、生产。我们先分析原有生产者在生产量已达产时,是否一定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来增加生产量。
从石开石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达产时,只有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有利润可获;否则,尽管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但生产者的利润也只能为0或为负。
由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在已达产时,只有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否则,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从而他一定不会去增加生产量。
因此,如果原来的情况是((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但价格下跌后变成了((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那么他也一定不会再去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增加生产量。
同理可证,如果原来不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者在估算投资并达产时,((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会大于(固定成本),那么他们也一定不会参与到该产品的生产中,因此,市场的总生产量也就不可能指望他们来获得增加。
不仅如此,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原有的生产者一旦固定资产等使用寿命终止报废以后,就一定不会再去重新投资生产了,从而市场的总生产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出现减少。

(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的情况下,只有尚未达产的生产者才一定会去增加生产量,或者当((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时,市场的总生产量才会增加;而在达产且((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时,市场的总生产量一定不会增加,而且还有可能减少。

由此可知,石开石的“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根本就是不成立的,从而他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来推出“供给量一定增加”也就是根本不成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3-27 17:50:16
134246z0u992brj0kbehxe.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7 18:12:12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3-27 17:50
这就是石开石生产理论、台阶理论的示意图。
假设需求曲线不变,在变动成本之上的一定区域,生产量会逐渐增加,价格会台阶式下降。
高成本的企业被淘汰,低成本的企业会生存。
单位变动成本由高到低,在一定产量之后,单位变动成本基本不变。
在变动成本之上的某一价格,生产量可能达到最多。这会使价格跌到单位变动成本之下。
价格低于变动成本,生产量会减少,可能使价格回升到变动成本之上。
之后,产量的波动会很小。增加与减少都很有限。
注意:以上是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
需求曲线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讨论可以从开始的需求曲线到最后的需求曲线一个一个进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7 18:20:06
楼主之所以出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企业经过竞争后,留下来的都是低成本的,而且成本相差不会很大,单位变动成本会非常接近。
在价格低于变动成本之后,有的企业会破产,留下的企业可以生存。
这样产量就会波动很小了。即使价格在变动成本之上,增加的产量也非常少,甚至不足以使价格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7 18:27:29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3-27 17:50
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生产曲线分右生产曲线与左生产曲线,右生产曲线表示产量由少到最多的过程,左生产曲线表示产量由最多到次多(不是少)的过程。
不会出现西经的斜向上的生产曲线(供给曲线)。
西经的供给曲线其实是生产曲线。销售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7 20:13:44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3-27 18:20
楼主之所以出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企业经过竞争后,留下来的都是低成本的,而且成本相差不会很大,单位 ...
你扯别的毫无用处,因为我这里说的就是每个企业自己的情况,包括了那些低成本的企业。

即便是低成本的企业,只要达产后,((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企业就不会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你敢否认吗?你否认得了吗?

其次,任何一个企业在达产后如果还会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那也一定是因为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大于总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而不是仅仅因为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
同理,一个企业要进入另一个领域投资生产另一种产品,那也一定是因为预计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大于总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而不是仅仅因为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

所以,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生产者就一定增加生产量就是你编造的弥天大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