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石在《经济学的几个弥天大谎——为什么有人信而不疑?》中提出了“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的观点:
“在价格高的时候(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生产方生产的越多,利润越多。才有生产方投资增加产量增加供给量……。
在价格高的范围,价格下降,供给量依然增加……”(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1.html)
他反复强调“在高价格区域,生产者都要增加生产,生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但还是高位,依然增加生产。”(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01-1.html)“价格高位无论价格是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09126-108-1.html)
并且,他还为他的这一观点找到了“理论基础”:
“价格高位,增加生产;价格低位,减少生产。
理论基础是:
利润=(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944783-20-1.html)
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他的“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的荒谬性。
(一)
根据石开石上述观点所涉及的因素,我们可知,生产者增加生产量的途径无非是以下两条:
第一条途径,投资已经完成,固定成本已经确定,但生产量尚未达到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以下简称为“尚未达产”),从而仅仅通过增加变动成本的投入来增加生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因为确定的固定成本必须获得补偿,另一方面,又只有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剩余才能使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因此,只有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的情况下,才能有剩余来补偿固定成本;并且,生产量越大,剩余就越多,固定成本得到的补偿也就越多。如果补偿固定成本后依然有所剩余,就会有利润的形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是一定会增加生产量的,直至达到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
第二条途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固定成本已确定条件下的最大量(以下简称为“已达产”),然后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从而在新增固定成本的基础上来增加生产量。
由于第二条途径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具体讨论。
(二)
第二条途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原有生产者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原来不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者参与到该产品的生产中,投资、生产。我们先分析原有生产者在生产量已达产时,是否一定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来增加生产量。
从石开石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达产时,只有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有利润可获;否则,尽管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但生产者的利润也只能为0或为负。
由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在已达产时,只有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否则,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去增加生产量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从而他一定不会去增加生产量。
因此,如果原来的情况是((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但价格下跌后变成了((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那么他也一定不会再去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增加生产量。
同理可证,如果原来不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者在估算投资并达产时,((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会大于(固定成本),那么他们也一定不会参与到该产品的生产中,因此,市场的总生产量也就不可能指望他们来获得增加。
不仅如此,在((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原有的生产者一旦固定资产等使用寿命终止报废以后,就一定不会再去重新投资生产了,从而市场的总生产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出现减少。
(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的情况下,只有尚未达产的生产者才一定会去增加生产量,或者当((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大于(固定成本)时,市场的总生产量才会增加;而在达产且((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产量)不大于(固定成本)时,市场的总生产量一定不会增加,而且还有可能减少。
由此可知,石开石的“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生产量都增加”根本就是不成立的,从而他用“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来推出“供给量一定增加”也就是根本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