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444 0
2010-01-27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权”问题的核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制度因素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度障碍,三农问题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制度障碍
    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现行的土地制度是20实际70年代末开始逐步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有力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但这是一种对土地使用权占有的“均田制”,使农民普遍的占有土地。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显现了一定的弊端。首先是产权不明晰。根据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处分权相分离。农民具有土地的经营权,各级政府和乡、村集体代表国家具有土地的所有权及处分权,但到底是哪一级政府或者集体拥有所有权和处分权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三权”的分属和产权的不明晰是土地流转困难,使农民不能把土地活化,不能享受到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土地增值。其次是这种按户口平均分配的土地把土地分成了不同等级的小块分给农民,使农民土地十分分散。这种分散的土地不能发展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最后是土地产权的不明晰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部分乡村集体和乡村干部借工业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机会,侵占农民的利益。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农业曾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产品,致使农村积累资金不足。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农村和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国家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虽然我国已经取消农业税等赋税,并对农民种地实行了各种直补,但农村的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过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别较大。城市的公共产品全部由政府提供,并列入城市的财政预算,而农村的公共产品则投入较少,特别是直接用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交通建设、农林基础建设、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更少。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诸多方面,都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在农村,资金是农民所急迫需要的资源之一。农民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是靠自己积累、借贷和外来投资。但目前,农民自身积累有限,吸引外来投资郊外困难,借贷是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农民借贷具有贷款规模小、风险大、担保物缺乏等特点,致使以营利为目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民放贷。现在在农村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但其规模小、网点少,调动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农村民间高息借贷较多,加重了农民负担。
    4.户籍制度的“二元”性。我国实行严格的具有“二元”性的户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划分为“农民”和“城市居民”,成为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户籍制度造成公民在接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天然”差别。虽然现在中国的户籍管理有所松动,但其基本制度还没有改变。附着在户籍管理制度上的二元的社会福利制度没有改变。这严重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受教育、就业、培训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这种制度也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率低下,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加快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承包长期不变的政策。尽快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归属,制定土地流转和土地交易方式方面的法律。法规。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承包期会促使提高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收益;明晰的产权归属和稳定的承包期会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要改革征地办法,切实保护好耕地,做好失地补偿工作。
    2.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调整公共产品投入比例,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将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纳入政府预算。政府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重点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其他方面的投资,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可以考虑成立或者重组农村信用社,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和农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对这样的银行实行特殊的政策或者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降低银行风险,使其实行灵活的贷款机制。进一步鼓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参与对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民进行信贷服务。通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拓宽农民和农村各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4.改革农村户籍制度。要加快户籍改革推进的速度,逐渐取消户籍管理上的城乡差别,逐步实现人口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和城市居民作为公民享受一样的社会福利,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社会所赋予的一切权利。
    新的户籍制度要保障人口的流动有序,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有力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根据新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爱武 李似鸿 曾斌:农民增收的制度约束及其“矫正”[J].经济管理,2007,(8)
    [2]杨灿明 郭慧芳: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研究[J].财经论丛,2006,(6)
    [3]杨建德 杨文:农民增收的制度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作者: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李冬 徐敏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